民国调料企业排名前十(知名调料品牌大全)

177

民国调料企业排名前十(知名调料品牌大全)

编辑:胥伟易社

民国调料企业排名前十(知名调料品牌大全)插图

在历史上,西和地处陇蜀要道,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过境路段之一,也是西北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当年的西和县城、盐官镇、长道镇、纸坊镇、府城镇、洛峪镇、何坝镇、马家湾、石家关、大桥、陈家沟等地方,都有集市贸易,与四川、青海、兰州、汉中、西安、武汉等地都有商贸往来。西和市场流通的商品,主要是通过茶马古道,用脚户的马帮和背脚子的背子购进的,贸易的货物,主要是猪毛、猪鬃、牛黄、麝香、青盐、水盐、土盐、水烟、茶叶、卷烟、蔗糖、铁壶、铁马掌、药材、花椒、黄蜡、丝绸、锦缎、丝帕、生丝、布匹、姜黄、调料、响器(锣鼓等敲击乐器)、蔗糖、卷烟、茶叶、皮毛、水烟、香烟、搪瓷、陶瓷、颜料、染料、海味、徽成县的烧酒等。

一、西和近代工商业界的主要商号

从清朝同治、光绪以来,西和县最有名的商号就是“四大当铺”,即裕德当、清和当、永庆当、中和当。“四大当铺”几乎左右了当时西和的经济命脉。在过去西和县商贸经济比较繁荣的时代,“四大当铺”和一些较大的商号还兼营钱庄生意,倒金换银,兑换银钱,从事金融业务,实力比较雄厚的商号甚至还在当地发行过临时代金券——油布钱贴。

清代后期,西和县较大的商号有近二十家,诸如“长发茂”、“永庆恒”、“永生成”、“源兴茂”、“源裕恒”、“中盛钰”、“恒兴茂”、“新兴西”、“天义恒”、“通义成”、“重升西”、“万盛镒”、“同兴茂”、“中和铺”、“重升泰”、“长春堂”、“九思元”等,还有专营酒类的“义正隆”等。

西和“天义恒”、“恒兴茂”与陕西三元的棉布货庄订有常年供货合同,每年分批向西和发送棉花和土布,年终结账。这样,就在长期的商贸活动中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西和大商号。

西和商号不仅贩运市场上畅销的各类商品,以获取丰厚的利润,也经销西和当地生产的部分手工业产品。西和的手工业作坊较多,能生产一些在当地适销对路的产品,比如生产的水烟,就是很有西和地方特色的商品,很受县内外消费者欢迎,著名的水烟作坊有鱼入池的“鱼家烟坊”、何自强的“何家烟坊”、王新一的“王家烟坊”、张庄的“金玉合烟坊”,以及“恒兴公”、“兴顺公”等,其中规模和效益最大的是“恒兴公”和“鱼家烟坊”,产品行销陇西、略阳、汉中、武都、岷县、文县等地。

西和当地的酒类作坊较少,其中“中胜隆”烤酒作坊规模较大,并专营生产和批发,但产量很小。西和市场上所需的烧酒大多数是从徽、成县的伏家镇、横川、郭家塄、侯家坝购进的。

西和的铁器作坊主要集中在县城东关一带,主要产品有镰刀、锄头、铁壶、铁马掌等,除满足本县市场需要之外,也销往陇南、陇西各地。

西和的丝线产品也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商品,主要有花线、绸子线、丝帕和五色丝线,这些产品除供应本县市场外,还沿着茶马古道一直远销青海、内蒙、宁夏、甘南、河西走廊乃至西藏,特别受到藏族人民的青睐,但手工作坊,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也不大。

西和的鞭炮生产历史悠久,鞭炮作坊主要集中在西峪的张庄、乔堡和苏合的老庄一带,产品行销本县和礼县、岷县、宕昌等地。

染坊所染的青蓝布、绿红布、扎染布等,因为质量较次,只能供本县市场销售。

制鞋业中影响较大的有“鲁家鞋店”和“ 仵家鞋店”,所制单鞋和棉鞋,行销全县。

从清代同光以降到民国十七年王佑邦匪军攻破西和城之前,西和的经商环境比较好,大商号一直经营得不错,不但本地人经营商业,也吸引了陕西、四川、山西等外地客商来西和投资兴业,发展壮大。在他们的影响和引领下,西和又发展起了元盛通、中盛荣、双盛和、中盛堂、中和源、昌兴和、瑞生和、三合东、春生茂、景春和、致中和、兴盛西、协通源、吉盛东、森盛茂、复兴东、重兴东、福胜昔等商号。复兴东和重兴东专营点心糖果类,信誉很好,其产品除畅销本县外,还行销邻近各县市场

到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以后,因军阀割据造成的兵燹匪患连年不绝,西和境内,四路不靖,到处有土匪出没,县城也屡遭攻陷、抢掠,尤其是马绍棠、王佑邦等攻陷西和县城后,挨家挨户,拷掠财物,富商大户,被抢掠一空,西和商号,元气大伤,商贾星散,商号倒闭,行商中辍,手工业停产,市面萧条,西和城过去的繁华景象从此消剥无余,仅有零星小商号惨淡经营。在战乱中被焚毁的街道店铺,为了营业,不得不维修或者重建,但是没有人敢再起高屋,建华屋,而是因陋就简,粗略经营,因为人们仍然担心土匪军阀再次攻陷城池,大肆抢掠,所以维修后恢复营业的商号店铺,已经与往日繁华景象不可同日而语。从此以后,西和的商家和士绅们遂视城市为畏途,以华屋为危巢,故曾经被战乱损坏之房舍,有许多任其倒塌而无人整修,也有批卖他人后退避乡野的,也有拆除木料而在农村改建小屋的。偶有从事整修的,也都草创粗就,不再有旧日的华丽装修,而从新建筑者,更是凤毛麟角。乡间虽有,但数量很少。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秋季,新编十四师第二旅旅长蒋云台率部驻防西和、礼县,动真格剿灭各路匪患,各地匪帮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县城比较安定,蒋旅长本人又重视发展工商业,从外地聘请技师发展西和的纺织工业,西和工商业开始恢复发展,一些老字号店铺恢复营业,一些新的商号也陆续出现,影响较大的新商号就有“敬信和”、“三义兴”、“复和源”、“春发茂”、“复元珍”、“元盛通”、“刘保记”、“魁盛永”、“信义和”等。

但西和的古代商号并没有孕育出像山西晋商、安徽徽商一样稳定而强大的商业资本集团。这除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和视商业经营为末业的观念作祟外,也与西和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安土重迁的社会风气、知足常乐、缺乏开创和进取精神的人生态度有关。徽商可以不辞劳苦,打破传统的安土重迁观念,经常“无远弗届”,“走死地如鹜”,出门经商往往“数年不归”,在经营策略上,徽商、晋商有一种奋发坚韧的进取和开创精神,“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但西和商号引起文化素养较低,眼界不够开阔,很难做到晋商、徽商的水平。

西和的商号,在经营理念上也没有上升到“以儒术饰贾事”,像晋商、徽商那样“虽不服儒服,冠儒冠,翩翩有士君子之风”的高度,也不能“审积著、察低昂”,更没有把“服贾”与“业儒”有机地结合起来,“扫尽市井俗态”,用“业儒”、“重农”的精神和态度去“服贾”,去对待商业经营活动,所以在西和没有形成较有影响的商业资本集团。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西礼、天水一带作为秦民族的发祥地和战略大后方,就曾经有过比较发达商业和商业经营传统,但到汉魏以降,这一传统在重农抑商、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传统能更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式微,伦理纲常与追逐利益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社会中很难调适,没有营造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以地缘认同为外延的宗族商业网络,对利益的追求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没有像徽商、晋商那样“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的执着,形成商业文明与儒家文化、宗族制度以及儒官商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念,在商业资本领域和宦海仕途中多元发展,致使西和商贸经济逐渐萎缩。

二、商号的品格及其反映的商业文化内涵

商号就是商家的招牌和门面,反映着商家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丰富的商业文化信息。商号招牌起源很早,目前还没有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殷商时代打出商号招牌的文献记录,但至少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卖酒的酒幌子。《韩非子·外储说上》就有一则“狗恶酒酸”的寓言,说“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这“悬帜甚高”指的就是高高地悬挂起酒幌子,以此表明所卖商品,招徕顾客,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商业广告,也是商号招牌的源头。

隋唐五代时,招牌广告只出现在官府统一管理的市场内,到了宋代,招牌广告得到了普及,几乎所有店铺都有自己的招牌广告,据专家介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头就有各店铺的广告招牌30多块(陈培爱《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版)。

明清时期,招牌广告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儒家“以义取利”的思想渗透到商业广告中来,招牌广告文字增加了与道德修养有关的内容和表示吉祥如意的字眼,招牌上再也不是只写宋时的“某家某某店”字样,而“瑞”、“发”“福”、“庆”、“永”、“茂”、“盛”、“裕”、“昌”、“隆”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商号的广告招牌上。清代学者朱彭寿在总结了清代商号广告招牌用字的规律后,编写了几句商号招牌用字诗,其辞曰:“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和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朱彭寿《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中华书局,1997年版)。而西和近代以来的大商号,命名也具有这一儒商结合、义利兼取的近代商业文化特征,西和的商人们也懂得用礼义、诚信等信条协调商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这样看来,商号招牌被赋予了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商业文化内涵。

商号招牌是一种广告形式、广告媒介,承载着传递商业信息,彰显着企业个性;也是一种商业文化,是现代商标的雏形,甚至可以看做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一种“活化石”;更是一种城市景观,点缀着城镇的大街小巷,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商业招牌一经立起,就要诚实经商,童叟无欺,取信于消费者,因为招牌是店铺的精神支柱和道德追求,要兼顾义与利,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

清代徐珂所说:“商店悬牌于门以为标识广招徕者曰市招,俗呼招牌,大抵专用字,有参以满、蒙、回、藏文者,有用字兼绘形者”(《清稗类钞·农商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文字内容多写经营门类、吉祥用语、店铺规模及与店主的关系等,形式上有横写的、有竖写的、有图文兼备的、也有几种文字并用的。

商业招牌也和其他传统文化品类一样,经历了她的噩梦时代。在破“四旧”的时代,一些百年老店甚至几百年的老字号招牌,被当做旧文化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尤其是西和县,百年老店荡然无存,商号招牌只能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今天隐隐约约地还能听到有人念叨“复兴东”、“重兴东”、“森盛茂”等商号。现在,在弘扬国学传统,复兴传统文化,传播商业文明的今天,商业招牌又迎来了复兴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特别是百年老字号,已经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得到了特别的保护。要建设陇南北部商贸强县,重振西和商号当年的雄风,就要恢复甚至发扬光大老字号,因为商业招牌和商号用字不仅彰显着业主期盼祥瑞泰和,财源永昌,裕顺隆兴,恒通万利的愿景,同时也彰显着业主的做人原则和经营理念,即义利兼顾、童叟无欺、诚信经营、长久发展。虽然当今的广告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但经历了2000多年风雨洗礼的商号招牌,很好地适应了当今商业发展的需要,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永葆其青春的活力,甚至成了真正的金字招牌,无形资产,应当倍加珍惜,发扬光大。因为,只要实体商铺继续存在,那么商号招牌就不会过时。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