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飞艇厂家排名前十(飞艇基地)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国外交部在有关近日一艘无人飞艇误入美国领空一事,证实——
“该飞艇来自中国,属民用性质,用于气象等科研。受西风带影响,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该飞艇严重偏离预定航线。”
中方发言人表示:(我们)对飞艇因不可抗力误入美国表示遗憾。中方将继续同美方保持沟通,妥善处理这次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意外情况。
有网友惊呼(更像是欢呼):这也行?!
别大惊小怪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发言人说了这是因为“不可抗力”……立正,稍息,继续分析。
咱们不探讨无人飞艇军用民用的性质,来聊聊它所涉及的三个有趣问题,
一,无人飞艇是怎么放飞的?
二,无人飞艇如何执行飞行任务的?
三,无人飞艇如何回收?
第一个问题,无人飞艇是怎么放飞的?
放飞无人飞艇,其实和放飞无人机的原理是一样的,载具弹射;垂直起飞。对起飞场地要求不那么严苛,草坪,空旷的平地,湖海水面都行。体型偏小的无人飞艇,甚至可以通过人力抛飞(16米左右艇长的都可以单人轻松抛飞)。
无论哪种形式放飞,都需要多信道遥控器指挥。当然,装载有“高精尖”系统的无人艇,可以提前设定起飞和飞行参数(有能力造无人机和放卫星的国家都清楚这一点),无人飞艇准备就绪后,完成起飞前一应程序检查,清场,远程指令下达——起飞。
第二个问题——怎么飞行呢?
一种是视距内飞行,就是说,遥控飞艇的人员始终把飞行的飞艇纳入自己的视线内。这类飞艇多以广告飞行为主,飞艇气囊容积也就十几瓶氦气。续航时间不长,飞行高度也有限,飞太高看不清了,还有啥广告效果?
再一种就是“超视距飞行飞艇”,依靠自身的“智慧程序”,从起飞到巡航,再到返回基地,全程无需人工“碎碎念”指挥。
比如气象“科研”类无人飞艇,这是个典型的“巨无霸”。这家伙根据任务需要,体型可大可小,小点的能和篮球场媲美,大点的,就是一个足球场那样的规模。
形态嘛,单体的,双体的,多体组合的,按需定制。这等大型无人飞艇,决定放飞前,要靠几十个上百个自动系桩进行固定。载重要求极其严格。
这类超大型的无人飞艇,巡航高度通常在20000米—30000多米的高空,美国说已经派战机监控,扯吧,不包括间谍飞机,美军现有的三四五代战机,哪个也飞不到这个高度,哦,一直仰着脸九十度飞,飞到极限高度或许能看见。毕竟不是小气球。
比较官方的“说法”相对中肯。路透社引述五角大楼发言人莱德的话声称,“美国政府已经发现并正在追踪一个高空侦察气球,它正在美国本土上空飞行。”气球”目前的飞行高度远高于民用航空交通(高度),不会对地面人员构成军事或人身威胁。”
发现,追踪,高空侦查“气球”,目前高度远高于民用航空交通(高度)。这几个关键词句组合在一起, “看到”无人飞艇,可能是来自太空的“星眼”发现,也可能是飞艇高度下降,肉眼可以目睹。
按着美军“得理不让人”的德性,战机能伴飞的话,早打下来了。但这次保持了“克制”。是进步了,还是弄不清“流浪飞艇”究竟是不是“意外来访”?
至于无人飞艇的续航时间,看人类给它设计的是“干电池”、“锂电池”,还是卫星那样的无限供太阳能系统。这决定飞艇在出现“不可抗力”情况时,能否有动力老马识途——智能返回。
我是不是说了不该说的?
第三个问题,无人飞艇如何回收?
视距内飞行的遥控飞艇就不说了,说大个的“巨无霸”。这类型的无人飞艇,基本上都是智能型的,起飞、巡航速度/高度,包括飞行路线,滞空时间,以及主动返场,它都有精细到毫秒、分厘的“大脑”实时指挥,随时纠正抗风阻角度,自动检索风向风层,调整自身姿态。
这次“受西风带影响,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严重偏离预定航线”的无人飞艇,能一家伙“流浪”一万多千米,而且还没有“自毁”,事后“事故”分析时,可以试着从这两个方向入手——
看看是不是飞艇“脑血管”堵了?无人飞艇有出现“脑梗”现象的概率, “脑梗”现象出现后,想远程控制,有点“鞭长莫及”了(这个可能性较小,为了杜绝“鞭长莫及”这个万一,设计之初,都会提前设定N种主被动调姿预案).
“白内障”也是一种可能。比如飞艇的“眼睛”出现识别困难;定位系统“误判”此地为彼地,等等。毕竟这些非人类的小玩意,不能确保百分百“精确”,偶尔“不可抗力”一下,也很正常。
再多说一句,这么大一个东西在天上“流浪”一万多千米,雷达看不见,难道低轨道卫星也发现不了?看用途,不需要“隐身”的飞艇,几乎都在自家“院”里飞着玩;需要的话,刷层歼20用的“大白”,和云朵混在一起,那个速度,它只能是一团“云”。
老套路,喜欢或者觉得写的对各位有帮助,劳烦点赞收藏分享转发+留言评论。
九十度——作揖。#天南地北大拜年##2022生机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