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争锋袁绍阵容搭配攻略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辛毗。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初,辛毗跟随其兄事袁绍。曹操任司空时,征召辛毗,他不受命。官渡战后,辛毗事袁绍的儿子袁谭。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上表推荐辛毗任议郎,后为丞相长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后赐广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颖乡侯,食邑三百户,后为卫尉。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渭南,司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为大将军军师,加使持节号。诸葛亮病逝后,辛毗返回,仍任卫尉。不久,逝世,谥肃侯。
关于“非真”、“非假”的说法,是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剧情,改编自以下文字:
……操大喜,便邀辛毗饮酒,谓之曰:“袁谭之降,真耶?诈耶?袁尚之兵,果可必胜耶?”毗对曰:“明公勿问真与诈也,只论其势可耳。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愿明公详之。”操大喜曰:“恨与辛佐治相见之晚也!”……
——《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袁绍是怎么崛起的
袁绍是怎么崛起的?从如何笼络人才说起
泪痕春雨
在贵族政治渐渐萌芽的时代,所有的政治集团,其实都好像我们现在的股份公司。那些能进入权力核心的人,通常都也不是什么打工仔,甚至都不是什么单纯的经理人;他们通常都是携带大量股权,进入各个利益集团的。
最经典的人物就是许禇。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许禇只是一个单挑高手,但真实的许禇,实际上是一个标准的大哥级人物,换而言之,许禇在投靠曹操的时候,也是领着一大把小弟,而且许禇的这些小弟,都也是如虎如狼的人物。
“许褚字仲康,谯郡谯县人。身高八尺多,腰阔十围,相貌雄伟刚毅,勇气力量大得惊人。汉朝末叶,许褚聚积青年人和自己宗族几千家坚壁清野抵抗贼寇。”
“跟随他来的侠客,都用为虎士。”“起初许褚所统率的虎士跟随曹操东征西讨,曹操认为他们都是壮士,同一天把他们都任为将军。后来,因功升任将军封侯的有几十人,作都尉、校尉的一百多人,都是剑客。”
因为,历史常常变成了英雄传奇,所以那些可以叱咤风云的军方大佬,都是因为他们一个人能打几十个人。其实,所谓的“万人敌”都是因为他们有着过人的组织、领导才能;如果所谓的“万人敌”,就是因为有着过人的单挑能力,那关羽、张飞肯定是越混越差劲。因为,一个年过四十的人,越变越老,与人单挑时,自然是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许禇之所以是许禇,就是因为他的小弟,也有着太多大大小小的关羽、张飞。
我为什么说,许禇是一个最经典的携股投靠曹操的人呢?原因非常简单,许禇并没有很强大的家族背景,而且人们通常也认为,他只是靠勇武出名的。问题是,这样的人都是携带大量股权投靠曹操的,其它人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无论曹操,还是袁绍,在筹建自己的政治集团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把越来越多的股东拉到自己旗下。换而言之,你能让越来越多的豪门代表人物、现职的军政长官、乱世崛起的大哥级人物站在你的大旗下,你就越容易取得胜利。
而且,无论曹操、刘备、孙权都不敢随便侵犯那些大股东的利益。就是吕布那种标准的虎狼作派,让陈登父子玩的跟个傻子一样,也只能陪着笑脸。
所以,刘备看不起许靖,但是蜀汉帝国坐头把交椅的臣子就是许靖。许靖活着的时候,就是诸葛亮见许靖的时候也得下拜。
当然了,在关键时候,张昭极力劝说孙权交枪投降,但是,就是张昭在江东的地位,永远也不可动摇。
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妇,孔融就对曹操说,我听说周武王伐纣后,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开始以为孔融是帮曹丕纳甄氏找历史依据,却没想到孔融告诉他,你打败袁绍,就让自己儿子娶了袁绍的儿媳妇;以此推想,周武王打败纣王后,自然也会让他弟弟娶纣王的老婆。面对孔融这样公开冷嘲热讽自己,曹操自然气得抓狂了,但是曹操也必须得把气忍在心里,因为曹操想收拾孔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袁绍、袁术角逐天下的主要资本就是,他们都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换而言之,当大家都开始建立股份公司时,袁氏兄弟可以迅速获得最多的股东支持;在这种背景下,豫州、兖州、冀州的豪门大族代表,自然都纷纷表示要支持袁绍。不要说别的了,当袁绍决心争夺冀州牧时,就是单纯的这种力量,也会让韩馥丧失继续与袁绍角逐的勇气。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时里,袁绍一直非常尊重帝国的游戏规则。所以,袁绍虽然一直是关东最牛逼的人物之一,却只是以渤海郡太守的身份出现。换而言之,袁绍始终也不敢试图通过非法的手段夺取一个刺史、或州牧的职务。
但是,后来关东地区越来越混乱,而袁绍在此过程中,也与众多的大佬们达成了默契,终于决定混一个刺史、或州牧玩玩了。
因为,传统历史为了贬低袁绍,或是为了模糊政治博弈的真相,所以有意无意的让人感觉,袁绍这个冀州牧之职,就是忽悠来的。总而言之,如果韩馥不是一个二傻子级别的人物,袁绍根本没有机会夺取冀州。
《白话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述相关内容的。韩馥性情怯懦,于是同意了他们的计策。韩馥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得到消息,劝阻韩馥说:“冀州地区可以集结起百万大军,所存粮食够吃十年。袁绍只是一支孤单而缺乏给养的客军,仰仗我们的鼻息,好像怀抱中的婴儿,不能他奶吃,立刻就会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交给他呢!”韩馥说:“我本来是袁家的老部下,才干也不如袁绍,自知能力不足而让贤,是古人所称赞的行为,你们为什么偏要反对呢?”
许多人都是据此认为,韩馥如果不是一个二傻子,袁绍就绝没有机会得到冀州。其实呢,韩馥绝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一个人拿着董卓的委任状,就能成为一个大州的州牧,能是一个省油的灯吗?
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历史时,不能孤立的看一段内容,而应该结合前后文去看。事实上,韩馥从始到终,都是与袁绍争锋不让的。对此,我们看一《白话资治通鉴》中的内容。
“袁绍在勃海郡,冀州牧韩馥派了几个部从事来监视他,使他无法起兵。”
“韩得到这份文书,请属下的从事们来商议,向他们说:‘如今应当帮助袁绍呢,还是帮助董卓呢?’治中从事刘子惠说:‘如今起兵是为了国家,怎么谈到袁绍、董卓!’韩馥面有惭愧之色。”
“冀州刺史韩因为各地豪杰多拥戴袁绍,心中嫉妒,暗地里减少对袁绍的军粮供应,想使他的军队离散。”
一直与袁绍争锋不让的韩馥,突然愿意拱手让出冀州牧之职,真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简单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韩馥愿意拱手让出冀州,无非是因为韩馥发现,再与袁绍争下去,实在是看不到什么前途的。于是就说了一番极尽超然的话,总而言之,这个冀州牧是他主动让给袁绍的,绝不是被逼无奈才让给袁绍的。其实呢,如果有机会与袁绍相争,他还会从前一样相争的。
希望韩馥继续与袁绍相争的人,在给韩馥鼓劲时,自然都是说对韩馥有利的内容。总而言之,袁绍的后勤全靠我们补给,我们停止给袁绍供应后勤,袁绍当时就啥也不是了。问题是,以袁绍拥有的军事、政治资源,袁绍想大举向冀州的行政、经济领域渗透,韩馥拿什么阻拦呢?
替袁绍游说韩馥的领衔人物是荀湛。
荀湛是何许人也,也许有人不熟悉。但是,荀湛的叔叔是荀爽,董卓执政后,马上就起用荀爽,“又派使者到荀爽家乡去任命他为平原国相,荀爽赴任途中走到宛陵,又被任命为光禄勋。荀爽到任办公三天,又升任司空。从他被征召,到升任三公,一共九十三天。”只要我们知道荀爽的这段历史,自然就知道,荀湛代表袁绍游说韩馥意味着什么,因为这意味着荀氏家族就支持袁绍取代韩馥的。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荀爽是何许人也。但是荀湛的弟弟(一说是哥哥)
大家肯定都知道,因为荀湛就是荀彧的亲哥哥(也有一说是亲弟弟);而且荀彧也曾在袁绍手下效过力,后来认为跟袁绍不会有前途,才投靠的曹操。
而且和荀湛同去游说韩馥的人,是高干、辛评、郭图等人。这些人,都也不是普通人,他们都也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家族背景。
高干的爷爷当过司隶校尉;他的父亲是蜀郡太守,叔叔是蜀郡都尉;这是标准的世代两千石。高干在袁绍一系中,官居并州刺史;高干的从弟高柔,投降曹操后,最后位列三公。
大家都知道,高干本人又是袁绍的外甥;而且高干的地位,一直与袁绍最主要的两个儿子地位相当(都独领一个州)。相关的内容,显然更证明高氏家族的地位非常高,否则,他就没有资格与袁氏联姻,更没有资格在袁氏家族中,拥有这样高的地位。
前去劝说韩馥的人,用怎样的说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得让韩馥看到,支持袁绍的力量有多强大。如果这种力量足够强大,说词再无力,也会让韩馥屈服的;如果这种力量非常弱小,说词再有煽动性,也难以让韩馥屈服的。
辛评在给袁氏家家族效力时,一直身居权力核心,他弟弟辛毗投降曹操后,依然身居权力核心。辛氏兄弟的这种地位,表面上是因为他们才能杰出,但是在拼爹时代已拉开序幕的背景下,显然是因为他们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家族背景。
说到荀氏叔侄时,人们总认为,这完全是因为荀氏叔侄才能杰出,却常常忘了,如果他们不是颖川荀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哪有机会随便进入曹操的权力核心呢?因为他们是荀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所以他们无论进入哪个利益集团,也可以马上进入权力核心的。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荀爽在董卓集团的地位,荀湛在袁绍集团的地位,就可以知道了。
郭图因为死的比较早,所以他的家世背景,我们不太清楚,但是他能与荀湛、高干、辛评一块劝说韩馥,还能成为袁绍阵营的权力核心人物,他们的家世背景,应该也不可低估。
这些人前去游说袁绍时,用怎样的说词去劝说,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公开游说韩馥,等于告诉韩馥,他们都支持袁绍取代韩馥;而且他们的意思,绝不是他们个人的意思,换而言之,他们身后的利益集团,也支持袁绍取代韩馥。
单纯的这种原因,也足以让韩馥,有可能选择主动交枪投降。而韩馥当时的处境,显然比这还危险。
在袁绍夺取冀州前,韩馥的下属麴义就公开火并韩馥了,而且在第一回合里,韩馥还被麴义打败了。“正在这时,韩部将麴义叛变,韩进行讨伐,反被麴义战败。袁绍就乘此机会与麴义相互联合。”
麴义也是一个早早被淘汰出局的军方大佬,所以他的背景资料并不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冀州最重要的军事首领之一(虽然他不是冀州籍大佬,因为他一直在凉州任职)。就是在袁绍入主冀州后,麴义也一直与袁绍分庭抗礼。当然了,他最后被袁绍火并了。“麴义仗着自己有战功,骄傲放纵,不遵法度,袁绍将他召来杀了,合并了他的部队。”
而且麴义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事实上,在麴义死前,袁绍一方的军事行动,主要都是由麴义领衔进行的。
“公孙瓒见麴义兵少很轻视,纵放骑兵直冲过来,麴义的士兵趴在盾牌下面,同时发动进攻,公孙瓒的军队大败,杀了公孙瓒委任的冀州刺史严纲,斩获敌人首级一千多。麴义追到界桥,公孙瓒收聚部队回头又战,麴义再次打败公孙瓒,接着追到公孙瓒的营垒,攻占了军营的旗门,公孙瓒剩下的人马全逃走了。”
那些非冀州籍的豪门代表(荀湛、郭图、辛评、高干)伙同袁绍夺取韩馥的冀州牧;而这个非冀州籍的军方大佬麴义,不但公开与韩馥火并,更与袁绍建立了合作的关系。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就足以让韩馥缺乏与袁绍相争的勇气了。
更可怕的还在于,当时的韩馥,与朱汉的矛盾也非常激烈。
朱汉因为很早就被淘汰出局了,所以关于他的背景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袁绍入主冀州后,朱汉的职务是都官从事(都官从事,是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因为袁绍只是一个州牧,所以他手下的都官从事,实际上就相当于他系统内的司隶校尉)。
虽然朱汉的背景资料不详,但朱汉从前是韩馥的下属,而在投降袁绍后,可以担当这样高的职务,本身证明他在韩馥手下也担任很高的职务。
袁绍入主冀州后,“朱汉原先曾被韩馥轻慢,这时又想迎合袁绍的心意,便擅自发兵包围韩馥的住宅,拔刀登屋。韩馥逃上楼去,朱汉捉到韩馥的大儿子,将他的两只脚打断。”
我们不知道,朱汉与韩馥从前有什么样的矛盾,但从朱汉后来的行为去看,肯定积怨非常深。史书为了丑化袁绍,所以有意无意希望人们认为,朱汉这样整韩馥,就是为了讨好袁绍,其实这种原因,绝不可能是主要原因。
因为韩馥已失势了,袁绍实在没有必要对韩馥斩尽杀绝,而且韩馥怎么说也算是退位让贤给袁绍的;如果袁绍用这样下作的手段整韩馥,以后谁还敢轻易向袁绍主动妥协呢?在群雄逐鹿的背景下,袁绍哪敢担这种恶名呢?
更主要的是,老上司刚失势,朱汉就这样公开往死里整他,新上司会怎样看他呢?所以,单纯的为讨好袁绍,朱汉实在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这样讨好袁绍,后果绝不是朱汉可以承受的。
所以更符合情理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那就是朱汉与韩馥积怨很深,而朱汉认为打击一下失势的韩馥,并不会有什么太不了起的后果。所以,就派兵往死里整韩馥。
当然了,朱汉这样整韩馥,一时惹得群情激愤,因为,不论怎么说,韩馥也算是退位让贤给袁绍的,而且还是朱汉的老上司,朱汉看到韩馥失势,就这样对韩馥,这叫什么事呢?更主要的是,韩馥这种不幸的遭遇,会让韩馥从前的嫡系都兔死狐悲的。因为,我们拱手投降,等待我们的竟然是这种秋后算账,这叫什么事呢?
在这种背景下,袁绍把朱汉杀掉了。虽然袁绍把朱汉杀了,但是韩馥在袁绍那里,也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了。“但是韩馥仍然优虑惊恐,请求袁绍让他离去,袁绍同意,于是韩就去投奔陈留郡太守张邈。后来,袁绍派使者去见张邈,商议机密时,使者在张邈耳边悄声细语。韩当时在座,以为是在算计自己。过了一会儿,他起身走进厕所,用刮削简牍的书刀自杀。”
韩馥结局,对袁绍而言,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损失。因为,这显然会让人们感觉,袁绍缺乏应有的王者气度。虽然袁绍并没有往死整韩馥,但是韩馥之死,显然与袁绍有着不可推脱的关系。在群雄逐鹿的年代里,曾经与你为敌的人太多了,如果这些人都认为你胜利后,就会对他们斩尽杀绝;他们自然会倾向于支持你的敌人。
在群雄逐鹿的背景下,一个人必须得有王者的气度,否则,就绝没有成功的机会。因为,你有王者的气度,你从前的敌人、或是曾冒犯过你的人,才会在必要的时候选择站在你一边。如果你没有王者的气度,你的敌人、或是曾冒犯过你的人,自然都会选择一条道跑到黑,自然都会支持你的竞争对手。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荀湛、郭图、高干、辛评等非冀州籍大佬,联名劝说韩馥把冀州牧之职让给袁绍;而当时公开支持袁绍当冀州牧的,还有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大佬,他就是张景明。只是张景明被淘汰出局的比较早,所以背景资料不详。
臧洪后来说到自己不愿意投降袁绍时,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从前张景明登坛歃血为盟,拿着书信往来奔走,终于使韩馥让印,袁公得了冀州,后来张景明只因拜章朝主,赐爵获传,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遭到夷灭。”。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袁绍夺取冀州牧之职时,这个张景明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后来被袁绍杀了。张景明为什么会让袁绍杀了呢?大约与麴义类似,那就是他本身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一心想与袁绍分庭抗礼。
当然了,当时支持袁绍的人,显然还有很多。最简单而言,曹操之类的人,当时肯定都是支持袁绍的。因为,袁绍、曹操当时还是合作伙伴。关于曹操、袁绍的关系,我后面会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我只希望大家知道,当时的曹操肯定也是支持袁绍的。
这样强大的力量支持袁绍,韩馥拿什么对抗呢?更主要的是,韩馥与冀州的一些地头蛇,关系也不是太好。“魏郡人审配、巨鹿人田丰都因为人正直,不为韩馥欣赏、、、”审配、田丰不被韩馥欣赏重用,显然不是简单的因为这两个人多么正直。但是韩馥不能取得这种地头蛇的支持,想与袁绍争夺冀州牧,估计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且,当时的沮授,虽然支持韩馥,但是态度显然不坚决。对此,只要看一下,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成为袁绍的首席谋士就可以看出来。
更主要的是要,当时的韩馥,还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当时是公孙瓒、袁绍要联手瓜分冀州。所以,韩馥的冀州牧,是注定无法守住。
“公孙瓒统率燕、代两地的军队乘胜南下,各郡纷纷响应,军锋锐不可当。袁绍又率军向东移动,意图不可估量,我们为将军担心。”荀湛劝说韩馥投降袁绍时,最先说的就是这个事实。
当然了,这个事实,其实是袁绍运作出来的。“逢纪说:‘韩馥是一个庸才,您可秘密联络公孙瓒,让他攻打冀州。韩必然惊慌恐惧,我们便乘机派遣有口才的使节去为他分析祸福,韩迫于突然发生的危机,必然肯把冀州出让给您。’”
在这种背景下,韩馥当时只有三种选择。
第一,让公孙瓒、袁绍瓜分冀州;第二、让公孙瓒占据冀州;第三、让袁绍占据冀州。但是不论怎么选择,韩馥也是没有机会再当这个冀州牧了。现在的韩馥,只是能选择一种对自己最有利的下台方案。
被动的让公孙瓒、袁绍瓜分了冀州,那韩馥注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因为这样一来,韩馥就只是一个被敌人打败的诸侯。
所以,在这种结果出现之前,韩馥应该把冀州当人情送给某个人。这样做,多少还可以让自己以后的处境比较有利。当时,荀谌就是这样劝韩馥的,“冀州是天下物产丰富的重要地区,他要是与公孙瓒合力夺取冀州,将军立刻就会陷入危亡的困境。袁绍是将军的旧交,又曾结盟共讨董卓,现在办法是,如果把冀州让给袁绍,他必然感谢您的厚德,而公孙瓒也无力与他来争。这样,将军便有让贤的美名,而自身则比泰山还要安稳。”
在这种背景下,韩馥就发表了一番非常超然的话,总而言之,自认道德、才能、勇气都不如袁绍,所以愿意主动让出冀州牧之职。
当然了,韩馥显然还可以选择把冀州让给公孙瓒,问题是,让给公孙瓒,估计更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因为当时围绕冀州角逐的大佬,显然都不看好公孙瓒,至少没有什么有身份的人,前来游说韩馥投降公孙瓒。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韩馥一心把冀州送给公孙瓒,估计不会得到太多的人支持。既然如此,韩馥就只能接受荀湛的劝说,顺坡下驴的,把冀州让给了袁绍。
袁术无法在三国争锋,是因为手下没有出色的谋臣和武将吗?
袁术作为袁氏家族的嫡子,所拥有的军政资本理应当在庶出的袁绍之上,然后在整个三国争霸中,袁术却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给人感觉就是在打酱油,为什么会这样呢?显然不是因为他手下没有出色的谋臣和武将,事实上,袁术麾下当时也是人才济济,比如孙坚、孙策父子,他们就是袁术的小弟。
其实,袁术之所以始终打不开局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最开始的战略出现大问题。大家知道,在天下大乱时,从普遍意义上,边角的地方是非常好占据、好巩固的,因为这些地方,不会面临四面受敌的的情形,并且容易拥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权,这样就比较好容易发展自己的势力。
所以,在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后,各大诸侯开始抢占自己的地盘,公孙瓒占据东北的幽州,于是很快打开局面;刘璋占据西南的益州,所以直接晋级。马超父子占据西北地区,也很快脱颖而出;袁绍则跑到渤海郡,因为渤海郡东靠大海,也相当于是个边,所以很快也站稳脚跟。
而此时,袁术却选择去南阳发展,一方面因为南阳是天下第一大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坐镇南阳,可以制衡天下。因为,坐镇南阳,向北可以染指豫州,进而可以制约兖州;向西可以染指司州,进一步可以制约关中;而向东可以制约扬州;向南可以制约荆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袁术明显有些高估自己的实力,当然也低估了局势的混乱,因为南阳这种地方,往好的说,只要你影响力、实力足够,就可以号令四方、制衡天下。
但往坏的说,那就是传说中的四战之地;因为你可以在这里染指四方;四方的敌人也可以随时进攻你。尤其是当四周的大佬,都逐渐变大变强后,这种可以制衡天下的地方,就更变成了标准的四战之地。
事实上,以袁绍当时的实力,如果他肯保守一点选择,直接到东南角的扬州发展,显然可以很迅速的整合扬州。
但是,袁术对当时形势判断显然比较乐观,所以,他认为打败董卓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退到东南角,就等于放弃角逐天下优先权,最终的结果最多就只能是偏安一隅,所以他没有跑到东南角的扬州发展。
本来,袁术以为坐镇南阳,就可以制衡天下。结果却是,他向南无法兼并刘表,反而面对刘表的制约,那是一步也无法南下;他向北无法兼并曹操,反而面对曹操、袁绍的联手打击,只能进退失据;向西无法在中原打开局面,更不用说趁势进入关中。
等到天下第一轮海选快结束时,公孙瓒已经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陶谦占据徐州、刘表占据荆州、曹操占据兖州、刘璋占据益州。而袁术呢?作为天下最重要的实力派之一,却是一个州也没有真正占据。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袁术自然知道,如果自己继续在南阳发展,肯定会输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决定选择南下扬州发展;虽然袁术后来也占据了扬州。但是,经过这一番折腾,袁术错过了最佳的创业机会。因为扬州地区的地头蛇们已经坐大坐强,袁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扬州,与地头蛇们博弈时,难度自然比较大。
后来,在扬州发展时,袁术在战略上又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让孙策独自平定扬州南部(也就是江东),他自己则坐镇扬州北部以谋取徐州。袁术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是是因为他低估了孙策的能力,袁术认为孙策无法迅速称霸江东,只要孙策无法迅速称霸江东,孙策就无法摆脱对袁术的依赖。
另一方面,袁绍也低估了兼并徐州的难度,在袁术看来,他应该能很快兼并徐州,只要自己能兼并徐州,以自己在扬州的影响力,再依靠徐州的资源,就算孙策称霸了江东,也依然无法跳出自己的五指山。
但是,很不幸,袁术折腾了半天,却发现徐州这块骨头太难啃了,啃到最后,连牙也扳掉了好几颗。这样一来,袁术不但没有把手伸进徐州,反而在此过程中损兵折将。关键是,孙策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表现实在太出色太牛逼,他在周瑜的帮助下,直接在江东称霸;在这种背景下,袁术自然失去了驾驭孙策的能力。
其实,袁术本来是有机会完全控制扬州,但关键时候他还是想着要谋划天下,所以在入主扬州后,他依然把战略重心放到北方,于是自己坐镇扬州北部谋划徐州,却派遣孙策南下平定江东,结果折腾来折腾去,他还是没能控制住扬州,反而让孙策占据了江东。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袁术对北方采取守势,亲自领衔平定扬州南部。孙策想跳出袁术的五指山,估计就些有困难。并且,在最后的关键时候,袁术又做出一项错误的选择,那就是袁术竟然计划称帝,袁术称帝的结果,就是孙策可以冠冕堂皇的背叛袁术;并可以在自己地盘上,名正言顺的清洗袁术的人马。最终,袁术只能走向末路。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争锋袁绍阵容搭配攻略”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