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先祖怎么搭配阵容图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唐朝君主的武周
庙号 谥号姓名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年号皇陵-齐圣皇帝姒启前21世纪(追尊)--周始祖文皇帝姬昌前12世纪(追尊)--周睿祖康皇帝姬武1前8世纪(追尊)--周严祖成皇帝武克己5-6世纪(追尊)--周肃祖章敬皇帝武居常6世纪(追尊)--周烈祖浑元昭安皇帝武俭6世纪(追尊)--周显祖立极文穆皇帝武华6-7世纪(追尊)--周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武士彟559-635(追尊)-吴陵- 则天大圣皇帝武曌2 624-705 690-705
天授 如意 长寿 延载 证圣 天册万岁 万岁登封 万岁通天 神功 圣历 久视 大足 长安 神龙 唐乾陵注释: 除则天大圣皇后外,均为武则天及其儿孙追谥或改谥。 注: 1、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姬武因此被视为武氏先祖。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人纯属武则天杜撰。 2、武曌本名不详,曾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后为高宗昭仪、皇后,为孝敬皇帝李弘、安定思公主、章怀太子李贤、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太平公主生母。麟德元年(664年),开始与高宗一同临朝听政。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唐高宗驾崩,皇太子李显即位。光宅元年(684年)二月,废李显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傀儡皇帝,本人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载初二年(691年)九月,武后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东都洛阳,改称神都,降李旦为皇嗣,赐武姓,以周文王为武氏始祖,并追尊武氏七世先祖,加封武氏宗亲。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正月初,武则天加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张柬之、崔玄暐等重臣发动“神龙革命”,诛杀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逼迫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李显复位后为母亲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结束,唐朝复辟。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唐隆元年(710年),改谥天后。景云元年(710年),改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为天后圣帝,未几,改为圣后。开元四年(716年),改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唐朝历代皇帝年号庙号谥号
李渊:庙号高祖;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年号武德。
李世民: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年号贞观。 李治: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 、乾封、总章、 咸亨、上元、仪凤 、调露、永隆 、开耀、 永淳、弘道。 李显:庙号中宗(被废);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年号嗣圣684年。 李旦:庙号睿宗(被废);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年号文明 、光宅 、垂拱、永昌、载初。 武则天(武曌):武周690年-705年,谥号则天大圣皇帝;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 、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李显: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年号神龙、景龙。 李重茂:庙号恭宗;谥号殇皇帝;年号唐隆。 李旦: 庙号睿宗 (复辟);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年号景云 、太极、延和。 李隆基 :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李亨: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李豫 :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年号宝应 、广德、 永泰 、大历。 李适 :庙号德宗;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李诵 :庙号顺宗;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年号永贞。 李纯 :庙号宪宗;谥号圣神章武孝皇帝;年号元和。 李恒:庙号穆宗;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年号长庆。 李湛:庙号敬宗;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年号宝历。 李昂:庙号文宗;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年号宝历 、大和 、开成。 李炎:庙号武宗;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年号会昌 。 李忱:庙号宣宗;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年号大中。 李漼:庙号懿宗;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年号大中、咸通 。 李儇:庙号僖宗;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年号咸通、 乾符 、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李晔:庙号昭宗;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年号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 李柷:庙号景宗;谥号昭宣光烈孝皇帝;年号天祐 。 李唐 *** 为什么要追认老子为先祖?
李唐祖先跟老子李耳没有半毛钱关系。李唐先祖属于胡汉混血,在当时像这样的家族数不胜数,李唐皇帝为了证明自己根正苗红就追认老子为先祖,以便得到全天下认可,所以,不敢承认自己的胡人血统。实际上,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次胡汉混居,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就连风俗,语言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李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以证明其合法性,不得不通过谎言来树立威信,巩固统治。
唐朝国君姓李,为什么国号称唐朝
唐朝国号取之山西
肇基于山西的唐王朝,细究起来,其实,唐王朝与山西的关系还有一层更深的历史渊源,那就是唐王朝国号也出自山西。? 表面上“唐”国号取之于李渊袭封“唐国公”,他称帝后自然以“唐”为国号,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朝代国家定名的惯例与范式。如汉高祖刘邦曾封“汉王”,其王朝国号“汉”;曹操封“魏王”,其后立国号“魏”;司马昭封“晋公”,其国名“晋”;杨坚袭爵“隋国公”,称帝后国号“隋”;李唐王朝也不例外。但实际上,“唐”及“唐国”均出自山西。“唐”即陶唐氏,传说为远古部落名,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尧乃其领袖,故后人称“唐尧”。商代尧的后裔仍封住山西,成为方国。周成王时灭唐国,封其弟叔虞,称唐叔虞,今距太原西南约25公里处的名胜古迹晋祠即唐叔虞家祠,内有唐叔虞庙。叔虞传子燮父,改“唐”为“晋”,延用至今。? “唐”的故治旧有六说:一说在晋阳。《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晋阳,故称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括地志》:“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旁,今并州故唐城。”二说在鄂。《史记·晋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集解》:“马因案,《世本》曰居鄂,宋曰鄂地今在大夏”。《括地志》:“故鄂城在慈州昌宁县东二里,与绛州夏县相近。”三说在平阳。《史记正文》:“然封于河汾二水之东方百里,正合在晋州平阳县,不合在鄂。”四说在永安。《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晋阳注:“臣瓒曰,所谓唐,今河东永安县也。”五说在翼。《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至周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灭亡而封大叔。”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唐”条言:“按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北距晋阳七百余里,即后世迁都亦远不相及;况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六说在夏县。今人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春秋晋绛都”:“顾氏辩晋始封不在晋阳,其说甚是,惟谓晋之始封在翼城则非。《秦策四》:‘魏代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乘夏车,称夏王’盖以其因都安邑故夏墟也。魏故都古安邑,在今夏县附近,盖即唐叔虞所封之夏墟矣。”今史学界多认为“翼说”可信,即今翼城县西二十里唐城村。建国后,在翼城县境内又发现了多处西周文化遗址,可资证实。不管“唐”及“唐国”故旧治有几处,其封地辖境都在今山西境内,这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唐国”虽早在春秋时期作为方国已经灭亡了,但文化的传承是有继承性的,李氏得姓本出自皋陶,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子孙相袭,代为理官,以官为姓,故称“理氏”。像“司马”、“司空”、“司徒”等姓,均由官职演变而来。后“理氏”子孙因避纣王之害逃到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延续至今。周代李氏以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为采邑,老子即生于此,故唐王朝遵老子为先祖。尧生活范围在山西,李氏又源于尧的理官,自然也根在山西,并且与唐存在如此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李唐肇基山西,确实是历史与现实共同促成的。唐王朝若不成于山西,倒应觉得奇怪了。因为‘唐’及“唐国”出自山西,李氏的根源在于山西,而当时袭封唐国公的李渊又留守在山西的龙城太原。这一切的一切,恰是蛟龙入海,猛虎归山,除山西而外,再无它处能形成如此充足的条件和机缘了。? 李渊起义时拜叔虞,是因为以唐叔虞为其祖先,唐叔虞在周成王时灭唐国时被封在了其地,也就是山西太原,李渊的封地也在此。 请问唐朝有多少个皇帝?顺序?
唐朝共有二十个皇帝,顺序如下:
1、唐高祖李渊简介: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2、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3、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4、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5、唐睿宗李旦简介(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
6、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7、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
8、唐肃宗李亨(711—762),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
9、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汉族,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
10、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
11、唐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12、唐宪宗李纯(778~820),805~820年在位。唐顺宗长子。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
13、唐穆宗李恒是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
14、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长子,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15、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
16、唐武宗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17、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
18、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宣宗爱夔王滋,欲立为皇太子,而郓王长,故久不决。
19、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20、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敏,然后又改名为晔,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扩展资料:
唐朝特殊时期--武周时期:
唐高宗中期以后,政权逐渐由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召入宫中。武则天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660年,唐高宗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处理朝政,武则天因此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 。
唐高宗死后 ,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与唐中宗不合,武则天不久将其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继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降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
大流士三世——波斯帝国末代君主
大流士三世,波斯帝国末代君主,前336年-前331年在位。他是唯一有画像传世的波斯王,其他的波斯君主都只有浮雕和钱币上千篇一律的侧影流传下来。
西方古典史料称这位末代波斯王为"大流士三世科多曼"(Darius III Codomannus)。科多曼显然是希腊人对大流士本名的蹩脚音译。古巴比伦文献显示,他的本名叫做阿塔沙塔(Artashata)。大流士大约生于公元前380年,他的祖父是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二世的兄弟,而他的父母是堂姐弟关系,这种近亲婚姻在波斯王朝相当常见。史载大流士身材高达190-200cm,相貌英俊,这与伊苏斯壁画所描绘的波斯王形像相符。
据迪奥多罗记载,大流士在继位以前是享誉波斯帝国多年的勇士。当时还是阿塔沙塔亲王的大流士跟随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三世征讨卡都西亚人(Cadusian)的叛乱,两军对阵之际,敌方出来一位最优秀的武士,要求同一位波斯贵族阵前单挑。当时波斯王周围数十个贵族畏缩不前,最后是阿塔沙塔出阵应战,经过搏斗将对手制服。波斯王大悦,当即封他为亚美尼亚总督。阿塔薛西斯平定卡都西亚叛乱是公元前343到338年间的事情,此时的阿塔沙塔已是不惑之年了。
阿塔薛西斯三世王朝后期,大宦官巴古阿把持朝政,阿塔沙塔作为重臣虚与委蛇,逐渐获得巴古阿的信任。后来巴古阿相继毒杀阿塔薛西斯和王储阿西斯,波斯王室成员凋零殆尽,王位继承就轮到了旁支的阿塔沙塔亲王。公元前336年春天,阿塔沙塔登基,正式采用大流士这个称号,史称大流士三世。大流士即位时间不长,巴古阿就发现他难以驾驭,于是又打算故伎重演,给大流士准备了一杯毒酒。这里迪奥多罗绘声绘色地写道,早已洞察巴古阿阴谋的大流士将自个的酒杯和巴古阿的对调,然后命令他一饮而尽,这个臭名昭著的阉官就此恶贯满盈。
大流士继承的波斯帝国颓废已久,帝国主要产粮区埃及已独立多年。大流士登基不久就组织征讨埃及。他只用了6个月就集结一支波斯大军,结果一举荡平埃及,使帝国气象为之一振。这年44岁的大流士年富力强,锐意进取,在内政外交上展现了不同凡响的胆识和魄力,无疑是波斯帝国等待已久的中兴之主。然而就在大流士即位以后几个月,在遥远的希腊半岛北部的马其顿王国,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即位国王。这个名叫亚历山大的青年最终将颠覆大流士的帝国社稷,使他的壮志巨集图付之东流。
古典史家笔下的大流士,性格温良敦厚,虽有勇士的美名,但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好斗的人。科丘斯以为他处事公正,慈悲为怀,对支援他的人不正常诚恳忠心,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慈父领袖。亚里安则毫不客气地指出大流士的性格缺陷:他偏听偏信,事到临头缺乏胆气,情绪波动剧烈,容易振奋,也容易气馁。作为一个军事统帅,这些无疑都是致命的缺陷。
从亚历山大登陆小亚细亚的那一刻开始,幸运之神就似乎和他为敌,而沉重打击一个接一个地落到大流士头上。先是波斯将领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中拙劣的指挥,葬送了整个波斯小亚细亚的军政领导层;接着最为倚重的蒙农壮志未酬身先死,彻底打乱了大流士的战略部署。科丘斯记载,当大流士得知蒙农的死讯不正常沮丧,好几天不可以视事。不过他非常快振作起来,亲率大军前去迎战亚历山大。
公元前333年秋,大流士在巴比伦组织起来了数十万波斯大军--其中包括至少三万希腊雇佣兵,从巴比伦出发,来到叙利亚的阿米克平原(the Amik Plain),营中的阿敏塔斯(Amyntas)劝告他不要下到沿海地带,那里的地形狭窄将会影响波斯大军发挥人数上的优势。然而,为了增加军队的移动能力,大流士早已将军队补给运送到大马士革(Damascus)。在双方僵持了两到三周后,大流士先做出了让步。不过,他并没有直接与亚历山大相遇,而是先向北,再往内陆地区行进,最后到达泛希腊联军的战略后方,伊苏斯附近,这样就切断了他们与刚刚攻下的小亚细亚各后备基地的联络,为波斯大军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
大流士将附近城市里落后的希腊老兵、伤员等切断双手,打下烙印,让其前去报告亚历山大。然而这是一个战术失败之处,看见自个的士兵受到酷刑,泛希腊联军非常是气愤,士气高涨,这也加速了战役的程序。凯利斯尼兹(Callisthenes)说,交战点是只有2.5公里的沿海平原,这无疑影响了波斯大军发挥人数优势。认为亚历山大要开始安排作战队形,大流士派两万步兵,三万骑兵跨过皮纳如果斯河(the Pinarus River),以给河对岸的自个以充足时间布阵。而亚历山大却给自个的军队做一场激昂的演讲,然后让他们吃喝休息。
第二天拂晓,双方布阵完毕,大流士位于波斯国王惯常的部队中央,指挥全域性,亚历山大则像往常一样亲自带领皇家骑兵楔形伫列跨过河,进攻波斯左翼,战役一触即发。波斯军队左翼人数多,却在素质上有非常大劣势,非常快被击垮。波斯中央的步兵也不敌配有五米多长矛,阵形严密的马其顿步兵。而波斯右翼却急于到河对岸的包围泛希腊联军,未能及时到中间解围,这也被以为是整个战役的关键,亚历山大得以直击大流士,大流士仓皇而逃,整个波斯大军彻底混乱。溃散的波斯大军逃往附近山地,至少有十万阵亡。而大流士遗留在伊苏斯营地的财宝和女眷全部失陷敌手,失去女儿、妻子和妈妈,对他来讲这个打击比丧失一支军队还要沉重。
攻入伊苏斯营地的当天夜里,泛希腊联军还沉醉在波斯仅仅一个小营地里就有的巨大财富中(仅现金就有3000塔伦特,国王将军的营帐镶嵌不少金银珠宝),却听到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原来波斯女眷们认为大流士已死,自个也命不久矣。亚历山大带领将士前去营中问候,大流士的妈妈西绪甘碧斯(Sisygambis)立马跪在了更为高大英俊的赫菲斯提昂(Hephaistion),请求宽恕。而亚历山大并没有计较这些,他给予波斯女眷原有的荣誉。西绪甘碧丝对大流士的抛弃非常失望,非常感激亚历山大,并收他作义子。
伊苏斯之战失败后两年内,大流士失去了地中海东岸的推罗(Tyre)和加沙(Gaza)等军事重镇以及埃及,帝国的西部地区彻底沦陷,不过这也给了大流士充足的时间重建一支军队。而在此期间,大流士与亚历山大两次书信往来,第一次是在伊苏斯之战后不久,大流士声称波斯只是在被动保护自个的领土,才会与希腊有冲突,请求亚历山大把家属还给自个,他愿意与其结盟。而亚历山大则告诉他,自个入侵亚洲,是为了报复希波战争波斯曾在公元前480年入侵雅典烧毁希腊最神圣的雅典卫城神庙,大流士等波斯国王还曾多次收买希腊人,搅动叛乱,而且把前国王腓力二世之死怪罪于波斯的收买刺客,而首先大流士要臣服于他,然后其他条件才都可以答应。
科丘斯记载,伊苏斯战役以后,大流士的精神并没有被击垮,他立刻着手重建波斯军队,日日夜夜训练新型部队,没有浪费一天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流士在伊苏斯战役丧师数万,帝国西部风光不再,但他在幼发拉底河以东的统治基础依旧稳固,那些拥兵自重的波斯贵族依旧聚拢在他的周围,听候他的调遣。大流士用两年的时间就重建一支庞大的军队,相比之下他的先祖薛西斯集结大军远征希腊准备了5年时间,而那时正值波斯帝国的鼎盛时期。史学家公认,大流士组建的大军,无疑是波斯帝国一百多年来装备最精良,战术最先进的一支军队。大流士充分分析了前两次波斯战败的原因,综合考虑了地形、武器、心理、阵形等因素。他特地为步兵配备了加长的矛和剑,布置了至少两百台带有侧刀的战车,甚至还从印度运来15头战象,希望通过战象使马受惊,从而切断马其顿骑兵的进攻。他晓得要利用自个士兵的人数巨大优势,就必须在开阔的平原,所以他主动选择了亚述平原上尼尼微古城附近作为交战点,并派遣马扎伊(Mazaeus)前去干预敌军过幼发拉底河,使得自个有时间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穿过底格里斯河,最终于公元前331年秋到达高加米拉荒原。
与此同时在公元前331年的夏天,大流士给亚历山大带去了第二封求和信,首先感谢他对皇家俘虏的厚待,并把幼发拉底河以西的领土全部割让,同时赔款30000塔伦特(作为对比,东征前马其顿国库是60塔伦特),希望他与自个的一位女儿联姻,以求和平。然而亚历山大以为自个已早已统治了大部分幼发拉底河以西的领域,大流士的女儿他也可以直接娶,而且当前新的战争蓄势待发,不大概这样和平,他说大流士要么服从他以求轻松平静的生活,要么站出来与自个决战以争取荣光。
在回信中还告诉了大流士令他伤心欲绝的事情,他的妻子波斯第一美女斯塔蒂拉(Statira)在公元前332年左右死于难产。关于此事具体时间和经过古典历史中没有太多详细的记载,所以有部分人怀疑斯塔蒂拉的孩子并不是大流士的。
高加米拉战役开战之前,亚历山大曾派先遣部队勘测大流士部队的军情,得知了大流士军队数目之庞大和装备精良。大流士以为这壹次大战自个占尽了地形、战术、装备、人数的优势,求胜心切的亚历山大一定会随时偷袭以求优势,所以他让全体士兵彻夜不眠保持战斗队形。然而亚历山大不愿意冒夜战的风险,在对将士们做了一个长长的演讲后,就招呼大家休息了。虽然许多忐忑不安的将士彻夜无眠,亚历山大居然在这个生命中最关键的一天睡过了。许多古典史学家以为,大流士让士兵彻夜警惕是战前最大的战术失败,使得士兵们疲惫不堪并且出现心理劣势。
这壹次大战双方的阵形排布无疑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冲突中最复杂的一次。大流士将一半战车分布在左翼前方,大大加强左翼的骑兵和步兵数量,希望钝化马其顿皇家骑兵的进攻;在对方的山头附近安排了大量弓箭手等,希望牵制对方的进攻;将50辆战车、15头战象还有大部分波斯最精锐骑兵的分布在部队中央国王战车前,以保护国王,维持对波斯大军全域性的控制;而右翼则安排了马扎伊(Mazaeus)带领的精锐骑兵以进攻,以期望包围敌方左翼。
照例,亚历山大首先带领皇家骑兵楔形伫列斜向冲向波斯左翼,这壹次他不停派出指挥小分队以吸纳对方注意力,企图穿过左翼直取大流士。然而大流士左翼伫列严密,人数众多,亚历山大陷入了消耗战。与此同时波斯右翼对亚历山大大军左翼的进攻也陷入了消耗战,虽然波斯人数众多,但马其顿大将帕曼纽(Parmenio)带领的骑兵顽强抵抗,使得波斯的包围不可得逞。而泛希腊联军中间的马其顿步兵阵列却因为阵线太长,不可以保持一致步伐进攻,这给了波斯骑兵冲刺的机会,他们穿过了中间的缝隙,按惯例来看波斯应当赢了,因为他们可以对敌方从后面形成包围。然而得意忘形的波斯大军却迎面撞到了亚历山大在中间安排的后方军--又一整个马其顿步兵阵列,整个大军被完全击溃。不久,亚历山大终于打破波斯左翼的封锁,直击波斯的中央,大流士又一次临阵逃亡。波斯右翼锐利的进攻也逐渐被破解,波斯彻底被击败。失去了指挥的波斯军在荒野上四散开来,基本上全军覆灭。
随后亚历山大先后进驻波斯三个都城:巴比伦(Babylon)、苏萨(Susa)、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获得了东方超过160000塔伦特的钜额财富,还有大流士选自全国各地的365位美女组成的后宫。他给士兵们发了丰厚的奖励,安排好外交内政事宜,在狂欢中烧毁了波斯波利斯奢华至极的宫殿。他将大流士的女眷安排在苏萨的宫殿中,还因为无意冒犯了西绪甘碧丝而向她道歉。
高加米拉战役失败以后,大流士再次踏上逃亡之路,这一次他从埃尔比勒(Arbela)逃往米迪亚(Media)山区的埃克巴塔那(Ecbatana),亚历山大几次追近都未能赶上。在埃克巴塔那,他向波斯帝国东部省份的总督发信,要求尽发勤王之兵。然而亚历山大似乎比大流士的军队来得快一些。在亚历山大赶到埃克巴塔那前三天,已万念俱灰的大流士带着7000塔伦特、3000骑兵和6000步兵,逃往里海附近。他对部下说:"我不会活着看到这个帝国的灭亡,我的生命和我的统治将一起结束。" 显然大流士已不再奢求胜利,只期望一个体面的结局。波斯王身边依旧忠心耿耿的是蒙农的岳父、前赫拉斯滂总督阿塔巴兹,他表示"我们一定跟随我们的王走向战场。"
然而以拜苏为首的一批波斯贵族开始阴谋颠覆大流士。大流士的宰相、伊苏斯战役的骑兵统帅纳巴扎尼公开提议由拜苏出任摄政王。大流士怒骂:"你这个恶毒的奴才!" 他拔刀冲向纳巴扎尼,结果被拜苏的亲兵拦住。阿塔巴兹企图调解君臣之间的矛盾,但晓得内情的希腊雇佣军统帅帕特龙(Patron)明确告诉大流士,拜苏一伙打算弑君。一天阿塔巴兹来到大流士房里探讨对策,大流士无奈地说,这个时候除了依靠波斯东部的总督们别无选择。君臣两人于是抱头痛哭。接着大流士叫来所有的宦官仆人,解除了他们的奴役,予以遣散。当晚,拜苏等人发动政变,将大流士囚禁。
亚历山大追击大流士的途中,几个逃出来的波斯贵族前来通报波斯王的困境。亚历山大害怕拜苏等人拿大流士向他要挟,立刻率轻骑昼夜兼程追赶。一路上亚历山大遇到越来越多的波斯贵族,他们不齿拜苏所为而逃亡,带来大流士依旧活着的讯息。拜苏等人逃到伊朗高原东北部的一个叫赫卡通皮洛斯(Hecatompylos)的地方时,亚历山大的追兵已逼近。拜苏一伙惊恐万状,催促大流士换一匹快马。身负黄金镣铐的大流士拒绝离开自个的马车,声称绝不同叛国者合作。拜苏、纳巴扎尼及其同伙于是挺矛猛刺大流士,又杀死他座车的役马,然后向东奔逃。等到亚历山大率领追兵赶到时,大流士已气绝身亡,他的马车旁边围着一群忠实的随从,个个六神无主。
古典史料记载,一个名叫波利斯特拉(Polystratus)的马其顿士兵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大流士,拿出自个的水囊给他喂水。大流士的临终遗言是说给这个普通士兵的:"我受你之惠而无法回报,这可能是我最后的不幸吧。"大流士伸出右手和他相握,希望他将握手问候传达给亚历山大,然后死去。亚历山大将大流士的遗体运回巴比伦,举行盛大国葬仪式。背叛大流士的拜苏后来被部下出卖,献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将拜苏转交给大流士的兄弟,他依照波斯处置叛徒的惯例将他挖眼割鼻,然后五马分尸。
亚历山大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大流士的宝座,成为亚洲之王。拜苏死后,亚历山大继续平定索格狄亚(Sogdia)和大夏(Bactria)的叛乱,在追求神的荣耀以及传播希腊文明的驱使下继续东征,一直到印度河支流的黑发西斯河(Hyphasis)兵变为止。在往西回进的时候,他为了追求古希腊中伟人穿越格德罗西亚(Gedrosia)的成就,有计划地穿过了中亚大荒漠,虽然伤亡惨重,但大部队还是成功回到巴比伦。而他本人因未知原因,高烧不退,去世于原定南下 *** 的三天前,年仅32岁。亚历山大死后,他手下的将军争斗了二十年,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继承他打下的马其顿帝国,帝国主体分裂成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希腊的安提柯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朝,世界历史进入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世界的文化经济紧密联络在一起,世界的科学、艺术进入了崭新的快速发展期。
古巴比伦天文日记记载有波斯帝国几百年间巴比伦的粮食价格。假如比较伊苏斯战役爆发的公元前333年和亚历山大去世的公元前323年的粮食价格,我们会发现后者是前者的10倍。一说亚历山大治下的波斯已民不聊生了,然而考虑到波斯为战争筹集的钜额资金和铺张的享用,而且亚历山大大帝暴毙时帝国扩张战争还未结束,帝国并没能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就进入了分裂战争,这也解释得通。大流士和亚历山大这两个相继统治大帝国的君主,在历史的天平上毕竟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波斯帝国的末代君王大流士三世死于公元前330年夏天,享年50岁。
春秋战国晋国历代君主姓名
1、唐叔虞? 姬虞? (前1042年--前)
2、晋侯燮? 姬燮? (前--前)?
3、晋武侯? 姬宁族? (前--前)?
4、晋成侯? 姬服人? (前--前)?
5、晋厉侯? 姬福 (前--前859年)?
6、晋靖侯? 姬宜臼? (前858年--前841年) 18年?
7、晋厘侯? 姬司徒? (前840年--前823年) 18年?
8、晋献侯? 姬籍 (前822年--前812年) 11年?
9、晋穆侯? 姬费王? (前811年--前785年) 27年?
11、晋殇叔? 姬殇 (前784年--前781年) ?4年?
12、晋文侯? 姬仇 (前780年--前746年) 35年?
13、晋昭侯? 姬伯 (前745年--前740年) ?6年?
14、晋孝侯? 姬平 (前739年--前724年) 16年?
15、晋鄂侯? 姬却 (前723年--前718年) ?6年?
16、晋哀侯? 姬光 (前717年--前709年) ?9年?
17、晋小子侯姬小子? (前708年--前705年) ?4年?
18、晋缗侯? 姬缗 (前704年--前679年) 26年?
19、曲沃桓叔姬成师? (前744年--前731年) 14年?
20、曲沃庄公姬鳝 (前730年--前716年) 15年?
21、曲沃武公姬称 (前715年--前677年) 39年?
22、晋献公? 姬诡诸? (前676年--前651年) 26年?
23、晋惠公? 姬夷吾? (前650年--前637年) 14年?
24、晋怀公? 姬圉 (前637年--前637年) ?1年?
25、晋文公? 姬重耳? (前636年--前628年) ?9年 ?
26、晋襄公? 姬欢 (前627年--前621年) ?7年?
27、晋灵公? 姬夷皋? (前620年--前607年) 14年?
28、晋成公? 姬黑肩? (前606年--前600年) ?7年?
29、晋景公? 姬据 (前599年--前581年) 19年?
30、晋厉公? 姬寿曼? (前580年--前573年) ?8年?
31、晋悼公? 姬周 (前572年--前558年) 15年?
32、晋平公? 姬彪 (前557年--前532年) 26年?
33、晋昭公? 姬夷 (前531年--前526年) ?6年?
34、晋顷公? 姬弃疾? (前525年--前512年) 14年?
35、晋定公? 姬午 (前511年--前475年) 37年?
36、晋出公? 姬凿 (前474年--前452年) 23年?
37、晋哀公? 姬骄 (前451年--前434年) 18年?
38、晋幽公? 姬柳 (前433年--前416年) 18年?
39、晋烈公? 姬止 (前415年--前389年) 27年?
40、晋孝公? 姬欣 (前388年--前357年) 32年?
41、晋静公? 姬俱酒? (前356年--前349年) ?8年
扩展资料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
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 。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
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前349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杀,晋国覆灭。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晋国
秦国君主列表 秦国历代国君关系图(时间轴图)
老祖秦仲在位二十三年
秦仲(?―公元前822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公伯之子 ,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令其率军进攻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在与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秦仲死后,由其长子秦庄公即位。
次祖秦庄公在位四十四年
秦庄公(?―公元前778年),嬴姓,赵氏,名其(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其),秦仲长子,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杀,太子其即位,是为秦庄公。
秦襄公始立诸侯享国十二年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名开,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秦文公享国五十年
秦文公(?―公元前71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襄公之子 ,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
秦文公在位时期,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从事农业。
秦靖公 ( 未即位)
秦靖公(?―公元前718年),又称秦静公,《史记·秦本纪》作秦竫公,嬴姓赵氏,名已失传。春秋时期秦国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继位便去世。
秦宁公享国十二年
秦宪公(公元前724年—公元前704年),《史记·秦本纪》误作秦宁公 ,嬴姓,赵氏 ,名立,秦文公之孙,秦静公(一作秦竫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在位。
秦出公享国六年
秦出公(前388年—前385年),战国初期秦国君主。秦惠公之子。《世本》作秦少主,《吕氏春秋》作秦小主,嬴姓赵氏。在位2年。史上又名出子,前387年,惠公死,出公即位,时方二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杀出子及其母,迎灵公太子公子赢连回国。自秦厉共公(前477—前443年在位)之后,到秦出公在位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
秦武公享国二十年
秦武公(?―前678年),嬴姓,赵氏 ,名不详,秦宪公(秦宁公)长子,母鲁姬子,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哥哥,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97年—前678年在位。
秦德公享国二年
秦德公(公元前709年―公元前67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宪公之子,秦武公弟,母鲁姬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
秦宣公享国十二年
秦宣公(?—前664年),秦国国君,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秦成公享国四年
秦成公(?―前660年),嬴姓,名载。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前663年― 前660年在位,《史记》载成公元年,梁、芮国两个西周旧国的王来朝见。在位三年而卒。有子七人,皆未立,其弟任好继位,是为秦穆公。
秦穆公享国三十九年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还是缪氏先祖。被史家之绝唱—《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康公享国十二年
秦康公(?—公元前609年),嬴姓,赵氏,名罃,秦穆公之子,母夫人穆姬是晋文公的姐妹,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康公送晋公子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曰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秦共公享国五年
秦共公(?—前605年),华夏族,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貑,《左传》名稻,秦康公之子,前608年即位,在位四年(《史记》误作五年),前605年卒。《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秦桓公享国二十七年
秦桓公(?-公元前577年),汉族,嬴姓,名荣,秦共公之子。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魏犨有一嬖妾无子,武子刚病时,命其子魏颗将嬖妾嫁之。武子病危时又命魏颗将嬖妾殉葬。武子死后,魏颗嫁掉嬖妾,并说:“这是从父亲头脑清醒时的吩咐。”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恶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交手,突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俘,魏颗大胜。
秦景公享国四十年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赵氏,秦桓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号大墓公然采用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秦哀公享国三十六年
秦哀公,嬴姓,赵氏,名籍,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前 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胥向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于是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收兵回国。
秦惠公享国十年
秦惠公,秦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500年-前491年在位。
秦悼公享国十四年
秦悼公(?-前477年),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惠公之子,在位15年,《史记·秦本纪》和《十二诸侯年表》误作为14年。
秦厉公享国三十四年
秦厉共公(?—前443年),嬴姓赵氏。名剌,《史记·秦本纪》作秦剌龚公,《史记正义》作秦利龚公,秦悼公之子。前476年-前443年在位。前476年派兵攻魏城。秦厉共公十年(周贞定王二年,前467年),天空出现哈雷彗星,明亮易见。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以兵2万伐西戎大荔(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
秦躁公享国十四年
秦躁公(前499—前429),秦厉共公之子。公元前443年即位为秦公,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次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秦怀公享国四年
秦怀公(前499年—前425年),嬴姓,赵氏,名封,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428年—前425年在位。秦躁公卒,其弟由庶长从晋国迎入,是为怀公。当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长鼌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由于昭太子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
秦灵公享国十年
秦灵公(?—前415年),又称秦肃灵公,嬴姓,赵氏,未知其名,一说名肃。前424年—前415年在位,秦怀公之孙。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师隰(即其后的秦献公)年幼,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秦简公享国十五年
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则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化。
秦惠公享国十三年
秦惠公,秦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500年-前491年在位。
秦出子享国六年
秦出子(前708年―前698年),嬴姓,赵氏。 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宪公的幼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共在位6年。
秦献公(进入战国)享国二十三年
秦献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xí),《吕氏春秋》记载公子连。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
秦孝公享国二十四年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谥号为孝。(推荐阅读:秦国张仪怎么死的)
秦惠文王 享国二十七年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推荐:霸主大秦宣太后芈八子简介)
秦武王享国四年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秦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受到重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出巡周都洛邑时与乌获、孟贲比赛举鼎,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当天晚上,秦武王因流血过多,气绝而亡,时年二十三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
秦昭王享国五十六年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赵姓,赢式,名则,又名稷 ,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秦孝文王享国一年。
秦庄襄王享国三年
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1] (一作子楚)[2] ,秦孝文王嬴柱之子,秦始皇嬴政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秦王嬴政战国二十五年(秦始皇帝帝国十二年)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 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二世胡亥在位三年
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前210年―前207年在位。
子婴四十六日秦王
子婴(?―前206年),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婴或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 (推荐阅读: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之谜 )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同年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战国时期的楚国君主姓什么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
薛国的君主世系
国君称号 姓名 在位年数 在位时间 薛侯畛 任畛 薛侯初 任初 薛厉侯 任陵 薛宣武侯 任房 薛哀侯 任裒 薛庄侯 任元 薛平侯 任贯 薛昭侯 任直 薛襄侯 任夷 薛桓侯 任辨 薛康侯 任安兴 薛定公 任箱 薛恭侯 任尚 薛景侯 任魏 薛宣侯(薛伯) 任勤 26年 前?年-前663年 薛简侯 任文欢 薛惠侯 任夷黄 薛灵侯 任英 薛文侯 任俱 薛隐侯 任清 薛愍侯(薛闵侯) 任洪(任弘) 49年 前?年-前511年 薛献公 任榖(任谷) 67年 前578年-前511年 薛襄公 任定 13年 前510年-前498年 薛公比 任比 1年(被杀) 前497年-前497年 薛惠公 任夷 12年 前496-前485年
黄帝生有少子禺阳(禹阳),禺阳受封于任(任城,今济宁市),以任为姓。一说,任姓乃太皞之后,风姓之后,负责祭祀太皞和济水,居任城。或据《山海经》,任姓乃帝俊的后代。任姓乃黄帝直系世家,是造车的轩辕直系后代,自称轩辕皇族,掌握当时先进的独一无二的造车技术,是深受华夏尊敬的炎黄神胄,盘踞在鲁西南的任城、薛城、微山以及苏北徐州一带,世代受封,建立了诸多任姓国,初封任,后封薛,共有任姓十余国,史称诸任。禺阳直系后裔奚仲,发明了车,人称“奚仲造车”,因任姓是造车的轩辕皇族,任姓自称”轩辕“,奚仲号称“皇祖”,任夏禹的“车正”,封于薛(今山东滕州张汪镇境内),建立任姓薛国。
奚仲十二世孙,仲虺,任商王汤的左相,又把任姓薛国从欢(虺)城迁回薛地,到商朝末年仲虺后裔任成,又移国于挚(今河南汝南东南),周文王之父季历娶(任)成之女太任为妻,生下圣人文王。(《诗经·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太任有身,生此文王)。武王伐纣后,周武王封其太外公(任)成的后裔任畛为薛侯,复国于薛,即是春秋时曾与滕国“争长”的薛国。薛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共传六十四代,到战国中期为齐国所灭。薛国灭亡后,子孙或继续沿用先祖姓氏“任”,或以国为姓,姓“薛”,古薛国成为任、薛两姓的共同发源地。薛人自称任姓薛氏。《滕县志·薛世家》对此有详细记载。
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任氏族谱》一部十卷,内有《任氏宗族考略》碑文一篇,载:“考吾任姓远溯黄帝,黄帝少子禺阳始封于任,遂有任姓。《山海经》云:禺阳后有禺号,禺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番禺为舟,奚仲造车,舟车问世,乃利交通。大禹治水,封奚仲“车服大夫”,赐薛地,立为国。奚仲十二世孙曰仲虺,商汤左朝,汤灭夏桀,虺作《汤诰》以谕天下,天下遂得安宁。奚仲卒葬南山之巅,山名奚公山,仲虺终寝东山之麓,冢曰虺山固堆。仲虺后有畴有挚,代不失职,周文王失职。周文王西伯昌之母曰太任,乃任姓挚国任成之女,故而武王封任成之后任畛,复国于薛。嗣后薛定侯、献公谷、襄侯定、薛伯比、薛伯夷等相继宰薛。奚仲传六十四世至愍侯(任)宏,薛为宋(一说齐)灭……该谱中有一个薛国任姓世系总图,纪录了自奚仲至末代国君愍侯宏的历代国君名号。
薛国历史悠久,文献记载颇多。
《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任姓,轩辕黄帝之后,掌握当时独一无二的先进造车技术,负责战车制造,诸侯仰望,备受夏商周三代先王尊重,历代受封,为轩辕皇族世家。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一说,任姓,乃太皞之后,风姓也,负责祭祀太皞。任国亦是风姓古国,太皞、小皞俱活动在任、奄附近。任,奄皆殷商宗亲盟国。任姓与殷商王室是宗亲,太皞小皞皆居任城。任(济宁)、奄(曲阜),俱是殷商迁都前的统治政治中心。
《路史》载:薛之先祖出自黄帝,“禺阳最少,受封于任,为任姓”。《山海经》曰:“禺阳后有禺号,禺号生*梁,*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
《左传·定公元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宋代郑谯《通志·氏族略》:「薛氏: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於任,故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奚仲迁於邳。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旧云鲁国薛县,今徐州有薛城,在滕县东南五十里是也。臣扈、祖己,皆仲虺之胄也。祖己七世孙曰成,徙国於挚,更号挚国。女太任,生周文王。至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隐十一年,滕、薛争长,齐桓之霸也,薛侯不从,黜为伯。献公始与诸侯盟。杜预云:小国无纪,世次不尽知也。然唐世系表,自畛至闵侯弘,为楚所灭,凡二十一世,父子相传,其语无所经见,只本人家谱籍,无足信也。今但从杜氏所纪而不得其世次者也,自仲虺为诸侯,历三代凡六十四世,至闵侯弘,为齐所灭。」
WOW的流沙外套和守护圣徒长袍怎么搭配幻化
比如这套上的搭配?
腰带用的 是冷酷角斗士的精确腰带。荣誉换的。
裤子同模型有:先祖热裤,土著,还有一个名字不记得了,都是这个模型,怒焰峡谷有出,拍卖也有专门刷了卖的。
鞋子,布甲目前有个鞋子不仅露脚面,而是完全不显示模型:格里伏塔的正品巨魔鞋,这个虽然是白装,但是可以用来幻化。500木头换
其他零件开始分服装了。
流沙:
肩膀,那个是绿装的上层精灵,
手套是土著手套,都是绿装。如果你选一个小一点的手腕,就可以换用灵魂布手套(裁缝做,可以盖住小手腕)那手套上本就有一部分紫色,其他部分为金色,另外还基本上把手露出来了。
手腕我没看出他的来,但我可以建议你选一个绿装,光辉套的手腕,下半部分是深色,但接近肘部时是紫红色丝绸效果。
守护圣徒:
手腕:是直接从沙塔斯中间二层的NPC那用正义购买的符印法术护腕
手套他这个颜色太深了,应该是用的君主(绿装)套的手套,你可以另外选个颜色浅点的小手套。
肩膀那个是任务奖励,闪电灌注衬肩。WLK地图风暴峭壁双本,雷电大厅还是岩石大厅不太记得了,副本任务奖励的一个肩膀,如果已经做过任务就没有其他获取方式了,只能用绿装蜘蛛肩替代。
上古君主伏羲诞生的故事
伏羲的故事
伏羲的故事是一个上古传说,他的出生很传奇,他的母亲怀孕12年之后才生下他,这传奇的出生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伏羲
一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去海边玩时见一个巨大的脚印,由于好奇便踩上去,结果发现怀孕了,12年之后才生下一子,有人的头,却是蛇的身体,她给这孩子取名为伏羲,他就是五天帝之一,是各族的先祖。
伏羲出生在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人类的历史还很短,生活原始,还属于狩猎生食的方式,那个时候人们对大自然和生命的认识几乎为零。然而,伏羲与众不同,他有过人的胆识和聪明的头脑,他出生以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了很大的贡献。他善于观察,观察天象和飞禽走兽研究出八卦图,观察蜘蛛织网想到渔网捕鱼……他的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得到村民的敬仰,村民一遇到问题便去问伏羲,如果他也答不上来,那么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感到恐慌,由此可见伏羲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伏羲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为了繁衍后代,伏羲与妹妹女娲成亲,生儿育女,其中一个女儿,淹死于洛河之中,后成为洛神,有四个儿子,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他还制定嫁娶制度,婚姻由族内婚改为族外婚,并给子女姓氏,这便是姓氏的起源。教人驯服野兽,养为家用,便有了畜牧业,伏羲是畜牧业的创始人。他还发明创造乐器|、文字等,伏羲文化成了中华文化的开端。
这便是伏羲的故事,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伏羲神农
伏羲神农位列传说中的“三皇”之二,人类最初开始于伏羲与女娲的结合,所以神农是伏羲之后的人,有传说神农是伏羲的后代,但伏羲并不是他的父亲。
伏羲
伏羲,旧石器时代中后期的人,出生与众不同,他的母亲怀胎12年才生下的他,他又蛇身人头,有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智慧,他善于观察自然和生命,创造出很多东西,还驯服野兽变为家养,由他之后畜牧业开始出现,各种创造便利了当时的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他提出的一些观念,甚至影响了现在的人和人们的生活,例如他主张族外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新观念。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当时村里的人有问题就去问他,如果他也解决不了,所有人都会感到恐慌和害怕,可见伏羲在当时人们心里的地位已经很高了。
神农,也称炎帝,是神农氏的首领,出生于新石器时代,他的母亲在游玩时因感应神龙之气便在姜水河畔生下他,故以姜为姓,他是第一个姓姜的人。神农开辟了以火熟食的时代,自他以后,人不再吃生食,极大地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的寿命。随着人口不断增长,飞禽走兽均不足供人食用,他仔细观察之后发现种植作物可解决这个问题,后发明农业。历史上还有神农尝百草之说,为了救治生病之人,亲尝百草,研究出草药治病,还发明农具,是人类农业一个大的飞跃。他最后被黄帝击败,便与黄帝结盟,击败蚩尤。
这就是伏羲神农的故事,生于不同时期的两个人,却又如此相似,伏羲神农都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长河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伏羲真的存在吗
伏羲真的存在吗?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神灵之一,也是人类进化史中的始父者。他和自己的同胞妹妹女娲结婚生子繁衍了人类。伏羲真的存不存在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关于伏羲的传说却渊源流长至今。人们对伏羲的存在信以为真,有好多地方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这一天拜祭伏羲。
伏羲雕像
据历史资料史记的记载,伏羲姓凤,母亲是燧人失氏,我们中华民族当中三黄五帝的天帝之一,降生在上古时期的成纪,那个时代是旧石器时期的中晚期。相传伏羲生下来时为人头蛇身,十分丑陋吓人。伏羲丑陋的外表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传说伏羲是中华民族的最早被称为王的人,伏羲和女娲生儿育女之后,为了给孩子治病发明了医药,在历史当中伏羲对医药的贡献非常大,后人称他为医药鼻祖。伏羲还根据蜘蛛通过蜘蛛网捕捉小动物的方法中,得出用渔网捕鱼的方法。渔网捕鱼法一直延续至今。
在史记的记载中说道,伏羲至纯厚,创作易八卦。这句话肯定了伏羲对历史的作用,在学者眼里伏羲是存在的。在历史的进程中有很多人在研究伏羲,通过考古和对上古时期各族部落的研究,发现伏羲是被中华民族的炎帝和黄帝所拜祭的。
上面所说只是从客观上讲述了伏羲真的存在吗这个问题,说实话这些我们无处考证,不过如今还有很多民族对伏羲是人类的创世祖的神话信以为真。不管伏羲存不存在,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将永远存在。
伏羲的女儿
伏羲是人们口中三皇五帝之中的五天帝之一。生卒年不详,是为风姓,是燧人氏的儿子。他出生于成纪,相传伏羲有着人的面貌,却是蛇的身体。他与自己的妹妹女娲结婚,生下了很多的儿女,其中伏羲的女儿就是传说中的宓妃。
伏羲之女
宓妃,又被称为是雒嫔,她是传说中伏羲的女儿。她因为喜欢洛河两边的漂亮的风景,就来到了人间。宓妃把自己学来的一些技能都教给了那些洛河附近的居民。宓妃不仅会劳务,还会弹奏曲子。她弹奏的曲子吸引了那里的河伯。河伯变成了小白龙将其掳走。宓妃在深宫里过的并不快乐。这时候突然出现了后羿,他不但成功的打退了河伯,救出了宓妃,还和宓妃产生了至死不渝的爱情。河伯自知无法再插手,就放弃了,后来天帝就封宓妃为洛神了。
伏羲之女宓妃正是有了上面的传说,才有了历代历朝文人雅士对她的赞美和遐想。屈原在他的《离骚》里,写道“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该改求”。三国时期的大文人曹植则在他的《洛神赋》里,极尽褒美之词来形容伏羲的女儿。比如“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清朝的大士顾恺之在其著作《洛神赋图》里也是将宓妃描写得天仙一般。
宓妃作为伏羲的女儿,本身就充满了无数的传奇色彩,各类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更是让她的美名不断的流传下去。
焦恩俊演的伏羲
焦恩俊在电视上饰演过很多的古代人物角色,其中一个就是伏羲的角色。
焦恩俊演的伏羲剧照
我记得这部电视剧是叫天地传奇,主要是根据民间的几个与伏羲、女娲有关的故事改编成的。主要的故事是伏羲女娲创造9个儿子,也就是第二代人、伏羲创造八卦和女娲用石补天这几个,并对它们来进行展开的。
焦恩俊在这部剧中担任男一号,也就是伏羲一角。他在此之前已经出演过许多的经典电视人物,尤其是李寻欢一角,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无法被超越的。所以据说他在拍摄伏羲这个角色时,几乎没有被导演喊过卡,他所有的动作都是一气呵成。
焦恩俊本身就长得相当俊朗,身材也很好,所以在外表上来说,他完全满足了剧中的伏羲的要求,再加上他丰富的经验,更是为这个角色添了几分活色。而且导演组抓细节也抓得不错,他们的妆容和服饰也蛮合适。剧中的焦恩俊没有束发,不长的头发中分于两边,因为微微的蓬松感,给人有点小乱的感觉,这成功地将此发型的娘气给隐没了。而衣服是以白色为主,在肩上有一个豹纹的披肩,其实应该说是虎皮的披肩。整体上来说,将当时人类一切取于自然的感觉给表现出来了。
剧中焦恩俊演的伏羲是玉皇大帝亲自指定的人皇,又经过月老牵线,和他的妹妹女娲结为夫妻,然后和女娲一起用河边的泥创造了9个孩子,并且分别给了他们姓氏,教他们武功,教他们种植、跟他们一起发明了火等东西。
可以说伏羲是焦恩俊的又一经典形象。
伏羲怎么死的
伏羲是远古时期的君主,是三皇之天皇,与女娲一起被称为人类的始祖,据说伏羲定立了婚娶制度,并且让人们有了自己的姓氏,伏羲还发明了八卦,模仿蜘蛛结网的方式制造了渔网教会了人们打渔狩猎,据说伏羲与女娲兄妹结婚,之后生育了儿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远祖,伏羲还创造了简单的文字记事等等。
伏羲画像
伏羲是伟大的,对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即使是再伟大的人也逃不过自然规律,也有一死,那么伏羲怎么死的呢?事实上说伏羲怎么死的就已经承认了伏羲是一个人,而不是神话中的神,但是对于伏羲是否是一个真实存在着的人这个问题至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有的人认为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着伏羲这样一个人的,这个人生于甘肃天水、长于河北新市(新乐)、殁于河南淮阳。也就是说这个人后来是死掉了,但是至于伏羲怎么死的留存下来的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说伏羲是年老而死,也有的说伏羲在战斗中战死沙场了。
也有人认为历史上并没有伏羲这样一个真实的人存在,是人们创造出来伏羲这样一个人,所以伏羲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神,所以也就不存在伏羲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因为神是不死的。传说伏羲的女儿是洛神,但是伏羲的年代与洛神出现的年代却非常的遥远,由此可见,在神话中的伏羲是不死的,自然也就不存在伏羲怎么死的这个问题。
伏羲怎么死的?传说中有人说伏羲是战死的,也有人说伏羲是老死的,更有的说伏羲是一个神,已经登临神界,根本就不存在死不死的问题。
北魏君主的先祖追封
追认的先祖庙号 (追)谥号 姓名 生卒年月 年号 在位时间 传说时期、拓跋部的史前时期 成皇帝 拓跋毛 ? 节皇帝 拓跋贷 ? 庄皇帝 拓跋观 ? 明皇帝 拓跋楼 ? 安皇帝 拓跋越 ? 宣皇帝 拓跋推寅 ? 景皇帝 拓跋利 ? 元皇帝 拓跋俟 ? 和皇帝 拓跋肆 ? 定皇帝 拓跋机 ? 僖皇帝 拓跋盖 ? 威皇帝 拓跋侩 ? 献皇帝 拓跋邻 推测为东汉桓帝时 圣武皇帝 拓跋诘汾 推测为东汉末年时 代王时期 始祖 神元帝 拓跋力微 174年-277年 — 220年-277年 太祖(西魏文帝改) 太宗文皇帝 拓跋沙漠汗 ?-277年 (追尊) 章皇帝 拓跋悉鹿 ?-286年 277年-286年 平皇帝 拓跋绰 ?-293年 286年-293年 思皇帝 拓跋弗 ?-294年 293年-294年 昭皇帝 拓跋禄官 ?-307年 294年-307年 桓皇帝 拓跋猗 ?-305年 (追尊) 穆皇帝 拓跋猗卢 ?-316年 307年-316年 文平皇帝 拓跋普根 ?-316年 316年 哀皇帝 (缺名) 316年-316年 316年 太祖 平文皇帝 拓跋郁律 ?-321年 316年-321年 惠皇帝 拓跋贺傉 ?-325年 321年-325年 炀皇帝 拓跋纥那 325年-329年 烈皇帝 拓跋翳槐 ?-338年 329年-335年 炀皇帝 拓跋纥那 335年-337年 烈皇帝 拓跋翳槐 ?-338年 337年-338年 高祖 昭成皇帝 拓跋什翼犍 320年-376年 建国 338年-376年 献明皇帝(北魏太祖皇帝追尊) 拓跋寔
好了,今天关于“君主先祖怎么搭配阵容图”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君主先祖怎么搭配阵容图”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