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八大王攻略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八大王攻略的话题吧。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是起义军里著名的八大王,他在明末农民起义的风浪中迅速崛起,很快便成为起义军的主力之一。崇祯八年,他和李闯王连手夹攻明朝王室的龙兴之地,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义军一举得手,掘了朱家皇室的老坟,这使朝野极为震惊,崇祯皇帝终于明白,起义军这下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了,他们已经壮大到成为明王室的真正敌人了。后来张献忠使用缓兵之计,暂短时间内接受过明王朝的招抚,但他在休整队伍之后,便又重新举起了起义的大旗。并且势如破竹地攻占了四川,迫使曾经极力主张招抚张献忠的明军主帅杨嗣昌负罪自杀。崇祯十六年,他攻占武昌,开始自称大西王。第二年,他就在成都称了帝,建立起大西国,这几年的战争时光可说是张献忠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到他登基称帝达到了顶峰。这之后,张献忠的军队迅速走向了衰败。主将们只顾纵情享乐,士兵们也士兵低落,无心应战,纪律涣散,而且张献忠在当皇帝期间,性情也变得更加暴躁多疑,制造了极为残忍的屠蜀事件,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引起了人心离散。等到清军进攻四川时,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实际上已自身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加上之前,他还与李自成的起义军发生了正面冲突,实力也有所损伤。此时,张献忠心里明白,成都他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的了。所以,他决定放弃成都,带领几十万大军出蜀进行游击战争。可是没用多长时间,享受惯了的张献忠轻敌大意,仅只带了几个人,便离营甚远进行侦察,被清军发现后,一箭射下马来被俘,很快便被处死了。
传说张献忠在死前,曾把一千多船的金银财宝埋在了锦江江底。这条锦江又称流江或汶江,同岷江的支流之一,水势比较平缓,如果不是在洪峰季节,确实有可能实行截江断流,在河床挖洞藏宝的。清初的许多史料中也有记载,说是张献忠断江藏宝的事,就连清之正史《明史·张献忠传》中也同样记载了张献忠断江藏宝的事,可见藏宝一事并非空穴来风。有的书中甚至记载了张献忠藏宝之后,为防泄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屠蜀事件,这样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而且张献忠离开四川后也确实做出了一些奇怪的举动,他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宫妃、侍女、太监和杂役全都杀死,名义上说是为了避免他们被清军抓住后受辱,但却让人不得不怀疑他这样做的理由是杀人灭口,防止泄密。
这批巨大的宝藏数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贪婪的眼光,不知有多少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还有金钱,他们在极力地寻找它。就连统治中国的清 *** 也曾正式两次派人去挖掘这批宝藏。第一次是道光年间派出官员沿江考察,希望找到藏宝点,可是最终无功而返。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清 *** 为了弥补急剧增长的军费,又再次旧事重提,希望找到藏宝点。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次受命办理此事的官员就像没听到命令一样,对此事并不热衷。后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后来在民国年间,这批宝藏又引发了一场新的闹剧。当时民国四川 *** 的几个官员成立了一个锦江淘金公司,凭着一张突然出现的藏宝图,他们便在锦江热火朝天的挖了起来,可是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数百年来的不断搜寻却是毫无结果,这不禁又让人怀疑,张献忠当初藏宝也只不过就是一个骗局罢了。
张撤离四川,是被形势所迫,而非早有完全之策,于是从容撤离。断江藏宝,也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做到,那确实是需要周密计划,另则工程庞大,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好的事。
宝有多少呢?千船珠宝,别说是宝真有千船,那怕是只有一千条船,这个规模也都是不小的,他怎么可能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悄然藏好呢?如果确有此事,因为规模庞大,知此事者肯定不在少数,他即便杀死了一批人,但难免就不会出现漏杀者,清军后来攻占成都,也俘获了大批的大西政权的人,他们难道对此事毫无知晓?
近几十年来,又有人对张献忠藏宝之谜提出了新的看法。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考证,他们认为,数百年来,只所以挖宝毫无所获,那是因为他们确实挖错了地方。人们只知道藏宝在锦江江底,但是锦江那么长,宝藏究竟被埋在了哪一段呢?专家们通过认真分析,他们认为张献忠藏宝的准确地点应该是在彭山县的江口镇,离原来人们挖掘探索的地点还有七十多公里的路程。这也就难怪那些寻宝的人费尽心力也没能找到宝藏了。
据说近几年四川省的地质部门已经派专勘测过锦江河道,水底确实存在着异常反应。如此看来,张献忠的宝藏恐怕是确实是存在的了。既然专家们已经发现了确切的藏宝地点,想必这个秘密终会有一天被如实揭晓的!
掳来的妇女,凡是有姿色的都被 *** 得奄奄一息,然后割下首级,将尸首倒埋进土中。女人的 *** 朝上,据他们认为可以压制炮火。除了在一种情况下妇女可以免死,那就是张献忠的士兵一进入百姓家,家里的妇女装出十分情愿的样子主动与士兵相*。
老一辈的四川人,上至士绅阶级下至贩夫走卒之流,对明末清初张献忠屠蜀的史事差不多都耳熟能详。我小时候听当过塾师的外婆讲这段史实,说起当时川人血流漂杵、尸骨蔽野的惨酷情形,虽是讲古,外婆脸上仍神情黯然,唏嘘连连。我听到心惊处,忍不住发问:张献忠何以这样滥杀川人?外婆说,张献忠是老天爷降下的魔王,来扰世害民。又说起那句脍炙人口的张献忠七杀碑名言:天生万物养于人,人无一物回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后来上中学读历史,教科书上讲到张献忠,是和领导农民革命军打天下的李自成相提并论的。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这是农民革命起义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虽有其局限性,但革命造反精神的意义是伟大的。我那时当学生,虽不敢怀疑书本与老师的正确,但心里却禁不住想起了七杀碑上那句刀剑铿锵、杀伐有声的名言。
2004年,张献忠屠川三百六十年后的今天,我翻开《蜀碧》、《蜀警录》、《蜀难叙略》等史书,读到有关记载,满篇血腥扑鼻而来。终于明白所谓农民革命军的局限性有多可怕,其残忍程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这支军队大规模杀人如砍瓜切菜,简直就是古代的 *** ,且死难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普通百姓。我们川人的祖先黎民,何以遭此蹂躏惨难!三百六十年来,几十万生灵的亡魂且何以安?历史长河,滚滚逝波,而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皆痛史。正史野史,是耶非耶?有识之人自会分辨。
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皇帝即位。他继承的大明政权是一个气数将尽、腐朽衰败的烂摊子。国土北方有皇太极努尔哈赤率领的满族大军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内地则天灾频频,盗匪蜂起,肆虐大半个中国。明朝最后一个朱皇帝面临的局面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势危如累卵。
是年,陕西、山西、河南大旱,连年荒歉使饥民相继为盗,从者十之有七。首先起事的有王小六、姬三儿、王嘉胤、黄虎、一丈青、小红狼、掠地虎、闯王、刘六等,名目甚多。张献忠和李自成初投王嘉胤,后与闯王高迎祥并为一股,攻略陕西、河南一带。1633年,闯王高迎祥与活动在川东北一带的摇天动、黄龙合作,率部由巫山水道入夔府。第一次入川,破大昌、巫山、云阳、巴州。石柱县女土官秦良玉带兵阻击,打散农民军主力。张献忠回窜陕西, *** 残部,新募流民据十八寨,已自成气候。
张献忠:谷城起兵 再叛明朝
张献忠:谷城起兵 再叛明朝
1639年6月9日(明思宗崇祯十二年五月乙丑),张献忠在谷城再叛明朝起兵,罗汝才随即响应,很快攻陷房县。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6年),字秉忠,号敬轩,中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清廷和地主阶级文人指控其曾经进行过多次大屠杀,但有人认为,类似指控有很大嫌疑基于政治上的对立而非客观事实。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十八日出生于延安卫柳树涧堡(今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属于军籍,担任过捕快、军吏,后因犯法被除名。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米脂追随府谷人王嘉胤起事,自号八大王。王死后改投高迎祥。
1635年张献忠参与荥阳之会,议决进取,与高迎祥等共攻略东方。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因故分裂,张献忠率部攻长江流域,李自成攻黄河流域。1637年,遭明军总兵官左良玉部的进攻,张献忠的起义部队严重受损,张献忠本人也受伤。
1638年,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受招安授予副将。驻地王家河,易名太平镇,以示休兵。1639年,重举反明的大旗。转战四川境。1641年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1643年据武昌,称大西王。
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巡抚龙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张献忠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州县。8月16日登基成为大西皇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南下,由于叛徒刘进忠的出卖,张献忠于凤凰山(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西充县城东南15公里的多扶场西)多宝寺前太阳河畔被清军将领豪格射杀身亡。
张献忠的介绍
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曾建立大西政权,与李自成齐名。其人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等等。对此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 崇祯三年(1630),张献忠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也组织了一支队伍响应王嘉胤等起义。他自号“八大王”。由于他“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僄劲果侠,军中称为‘黄虎’”。这一队伍初属王自用,后自成一军。因他小时读过一点书,又受过军事训练,为人多智谋,果敢勇猛,很快就显示了指挥才能,他的部众成为当时以王自用为盟主的三十六营中最强劲的一个营。从此,张献忠随着义军,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屡立战功。他的队伍也由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成为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在与官军的作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谁能介绍一下西王张献忠的情况?他称帝后怎么个遭遇?真的屠光了四川吗?我的真身陵在哪呀?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明万历古三十四年(1606年)9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古称柳树涧堡),张献忠少时曾读过书,成人后参军,供役为捕快、边兵。因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观其状貌,为之求情于总兵官王威,重打一百军棍除名,从此便流落乡间。 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积极响应王嘉胤的反明号召在米脂起义,自号八大王,一作西营八大王。次年,参加王自用联军,为三十六营之一。他英勇善战很快成为三十六营的主要首领并以能谋善战的八大王出名。 王嘉胤死后,与李自成等归附高迎祥,高迎祥称闯王,张献忠、李自成号闯将,崇祯八年(1635年)参与荥阳之会,议决进取,献忠与高迎祥等共攻略东方。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因小故开始分裂,张献忠率部攻长江流域,李自成攻黄河流域。十年(1637年),遭明军总兵官左良玉部的进攻,张献忠的起义部队严重受损,本人也受伤,政治上发生动摇。次年正月,张献忠率本部义军进驻谷城(今属湖北省谷城县)受朝庭招安授予副将。驻地王家河,易名太平镇,以示休兵。 张献忠被招安,既不按原安排遣散义军,更不参加对李自成部义军的战斗,而是把守一地加强军事训练,保持自主权。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因对官府腐败官僚无止境的索贿、敲诈、对自己的刁难、不信任已感不满,加之受到李自成的影响,五月初九采用“避实捣虚”“以走致辞敌”的有效战术,重举反明的大旗。以走制敌,转战四川境,使明军疲于奔命。十四年,大败明军于开县黄陵城,长驱出川,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进破光州等地。明督师杨嗣昌畏罪自杀。十六年据武昌,称大西王。不久克长沙,宣布免征三年钱粮,从者愈众。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巡府龙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其他官员当了俘虏。义军进入成都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建立健全制度,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8月16日登基王位。 是年冬,绝望之下,在四川进行空前的烧杀破坏;以开科取士为名,杀知识分子于青羊宫,又坑成都民于中园,杀各卫军98万,遣四将军分屠各县,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决水放流,自谓“无为后人有也”,残忍变态至极。清顺治三年(1646年12月1日),局势越来越紧张,而张却自命不凡,不以为然。10月20日,部队到达川西北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凤凰山坡时张献忠中箭身亡。
中国的从日本舶来词
1、电话………… 电话は日本から伝わった
“电话”是日本人生造的汉语词,用来意译英文的telephone。当初中国人对这个英文词采取了音译,译作“德律风”。在一段时期内,“电话”和“德律风”两种叫法通用,但后来,“德律风”的叫法湮灭了。关于这个译名,有一些有趣的资料。
20世纪初,一群在日本的绍兴籍留学生曾联名给家乡写一封长信,详细介绍了日本的近代化情形,鲁迅也名列其中。信中说到“电话”时,特意注释道:“以电气传达言语,中国人译为‘德律风’,不如电话之切。”
2、干部………… 明治年间、当时の干部の职责とは?
在古汉语中,“干”与“部”都可以指办事的官员,因此日语使用这两个汉字来意译法语的cadre,基本含义是一个组织里的骨干。汉语文献早在1901年的《明治政党小史》中就出现了“干部”一词。这是一本清留洋学生所译编,向中国人介绍日本政党活动情况的书籍。
1922年7月,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章首次使用了“干部”一词。此后,在党和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科学、文化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都称为干部。
3、佛系
它本源于日本杂志中提到的喜欢独处、排斥与异性交往的男子,但经过中国网友的转化后,特指不争不抢、随遇而安、不去计较的人,并衍生出“佛了”“佛系青年”“佛系生活”等一系列词汇。
4、哲学………… 哲学という言叶、西周の「百一新论」が初出
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只有单独存在的“哲”和“学”这两个动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明理,指人们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使被遮蔽的智慧和道理显明出来。“学”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模仿、实习、再现。
1874年日本的学者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用汉文“哲学”翻译英文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黄遵宪、康有为将西周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
5、革命………… 中国革命党、かつて多くが日本に避难
“革命”一词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早,《易经》中就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这里的“革命”一词意指用武力改朝换代。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后,采用了中国《易经》中的“革命”一词,来译读西方文明中代表历史前进的revolution一语,从太平天国以至兴中会,党人均沿用‘造反’或‘起义’、‘光复’等名辞。
1895年兴中会在广州失败,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三人自香港东渡日本,三人在神户登岸购得日本报纸,中有新闻一则,题曰“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中山说:“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也就是说,自1895年,孙中山就接受了“革命”一词。
人民网-日本舶来词//日本の舶来语
人民网-网络流行语成文化符号(云中漫笔)
张献忠起义的处理方式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积极响应王嘉胤的反明号召,率米脂十八寨农民起义,他英勇善战很快成为三十六营的主要首领并以能谋善战的八大王出名。
崇祯六年(1633年),张献忠首次入川,攻克夔外、大宁、大昌、新宁、通江、巴州、保宁、广元等州县。崇祯七年(1634年)年,再次入川,拥兵十万,再克夔州、大宁、大昌、巫山、巴州等地。崇祯八年(1635年)参与荥阳之会,议决进取,献忠与高迎祥等共攻略东方。崇祯九年(1636年)秋,闯王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由闯将被推为闯王,但这时他的势力还小,起义军中以张献忠的势力最强,实际成为支撑局面的主力。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因小故开始分裂,张献忠率部攻长江流域,李自成攻黄河流域。十年(1637年),张献忠三次入川,围攻成都,遭明军总兵官左良玉部的进攻,张献忠的起义部队严重受损,本人也受伤,政治上发生动摇。次年正月,张献忠率本部义军进驻谷城(今属湖北省谷城县)受朝廷招安授予副将。驻地王家河,易名太平镇,以示休兵。 崇祯十一、二年间,在明军的围攻下,很多起义军先后投降了明朝,张献忠也在湖广谷城(今属河北)伪降熊文灿;李自成在四川北部梓潼打了败仗,退入陕南商洛山中,因而一时出现了起义军斗争的沉寂局面。张献忠被招安,既不按原安排遣散义军,更不参加对李自成部义军的战斗,而是把守一地加强军事训练,保持自主权。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因对官府腐败官僚无止境的索贿、敲诈、对自己的刁难、不信任已感不满,加之受到李自成的影响,起义军又活跃起来, 再起义于谷城。。明政府急派大学士杨嗣昌督师襄阳,统兵十万,对张献忠大举围剿。张献忠奋力突破包围,经由鄂西、陕东第四次入川,杨嗣昌也领兵人川追击。张献忠采用“避实捣虚”、“以走致敌”的战略,领兵疾走不停,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七月到十四年正月,在半年之内,转战达州、沪州、广元等地,几乎走遍全川,行程五、六千里,使明军疲于奔命,无法追及,仅尾随而已。当明军精锐都聚集在四川的时候,张献忠急由四川开县东下,进入湖广,昼夜疾驰,仅用了八天时间,行军一千多里,突然出现在襄阳城下,一举破城,杀死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进破光州等地,时在崇祯十四年二月。杨嗣昌愤惧交集,自缢于军中。这年正月,李自成也乘势进入河南,攻破洛阳。从此,农民军形成李自成和张献忠两大主力,分别在北方和南方战斗,并获得节节胜利。明督师杨嗣昌畏罪自杀。
张献忠自攻下襄阳后,又几经挫折,北进河南,被明军打败,便去投奔李自成;但二人不能合作,又东走今安徽,恢复了自己的力量,然后向西挺进,再度进入湖广。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武昌(今属武汉),把楚王投入江中,为人民平了大愤。张献忠在武昌称西王。随后,分兵多路出击湖广、江西,屡战获胜。明廷命总兵左良玉率师20万由安庆(今属安徽)西上进击张献忠部,七月占武昌,八月破岳州(今湖南岳阳)、长沙,宣布免征三年钱粮,从者愈众。张献忠得悉明军逼近,为建立基地,求得发展,决定采取走为上之计,率军第五次入川。
关于张献忠屠戮川人的具体行径,史书所载已是挂一漏万,即便如此,翻书读来,仍使人有惊心动魄、肝胆摧裂之痛。让我只捡几处其怪异杀人行为说说,看看这位“农民革命领袖”的杀人心理与方式,或可以此而一窥全豹,让我们更了解其人其队伍的性质。
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除了手起刀落大砍大劈一般杀法外,还自创了好几种杀人法,加之于不同对象身上。历来兵燹匪乱,百姓老幼妇孺,最是遭祸酷烈。张献忠的军队每陷一方,对妇女除掳去少数年轻女子充当营妓外,其余的怕累及军心,全部杀掉。后期兵败溃退,粮草匮乏,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军粮。如遇上有孕者,剖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此命名为“雪鳅”。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此命名为“贯戏”。 张献忠每攻陷一城,所掳掠的妇女必须由他先挑选出几个姿色美艳的轮流伴宿。这些美女们上半身穿着艳装,下半身赤裸什么也不穿。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张献忠*兴勃发,立刻命这些美女横倒在地,进行奸污。等到他玩腻了的时候,便将她们洗剥干净杀死,蒸着或煮着吃。有时他等不及这些美女煮熟了,就带着血大嚼起来。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天,张献忠连陷广济、蕲州、蕲水等地。他进入黄州的时候百姓都逃走了,于是他驱赶妇女铲城,之后将城里的妇女全部杀死填入沟堑。张献忠的军队由鹦鹉洲进至道士,沿路浮尸遮蔽江面,水面上人的脂油厚达几寸,水里的鱼鳖都不能再吃。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张献忠率马步水军40万由荆州(今湖北荆沙)溯江而上,连败沿途13个隘口守军及赴援的明女总兵秦良玉部,攻克四川夔州(今奉节)、万县,直抵涪州(今涪陵)。明守将赵荣贵不战而逃,参将曾英率众一战即溃,负伤南遁,农民军乘势加速进逼重庆,于六月抵重庆东大门铜锣峡。四川原巡抚陈士奇为保重庆,遣重兵东扼铜锣峡,西守浮图关。张献忠又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以舟师作攻铜锣峡,自率精骑在铜锣峡口南岸的大兴场登陆;由小道西进,绕过重庆城疾驰约70余公里,破江津县,夺得船只;令部分骑兵渡至北岸,沿陆路急驰重庆西南陆上门户——浮图关;自率船队由江津县顺江而下,在重庆与浮图关之间的菜园坝登陆,直插两路口,迫使腹背受敌的浮图关明军仓皇撤回城内,农民起义军乘势夺取浮图关,卡死了明军的陆上退路。驻守铜锣峡的明军闻大西军已出现在重庆城下,迅速渡散,农民起义军主力立即过峡,合围重庆。农民起义军经六天激战,于六月二十二日炸塌通远门转角城墙,攻占重庆。张献态下令将驻守重庆的明瑞王朱常浩、四川巡抚陈士奇等杀死。
七月初四,张献忠乘胜率师日夜兼程向川西南挺进,连克沿途州县,于八月初九,攻克成都,执斩巡按御史刘之勃、巡抚龙文光、总兵刘佳允等,蜀王朱至澍投井自杀,其他官员当了俘虏。义军进入成都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建立健全制度,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八月十六日登基王位。 清代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于次年七月撤离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十一月,部队到达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坡时张献忠中箭身亡,余部继续抗清,清军屠四川,康熙24年移民湖广填四川。
张献忠死后,他的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率领农民军向南,在重庆受到明军曾英部的阻击,农民军击毙守将曾英后,继续向贵州方向转移。后与南明联合,共同抗击清军,转战在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坚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
好了,今天关于“八大王攻略”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八大王攻略”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