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4月19日,“羊城工匠杯”广州地区第二届院前急救技能大赛在广州医科大学举行。广州地区共144家“120”院前急救网络医院(简称“急救医院”)的急诊科在职医护人员和救护车驾驶员,约5000人参加比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蔡建彬获得个人特等奖,西片区代表二队获得团队一等奖。
“羊城工匠杯”广州地区第二届院前急救技能大赛现场。
大赛首次将广州市144家急救医院划分为15个片区,每个片区推选1支队伍参加决赛。每支队伍由2名医生、2名护士和1名驾驶员组成。主要考核急救选手在基础生命支持、成人气管插管、创伤院前急救处置、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等院前急救四大项目的操作技能。
“广州的救护车相当于一个移动监护室,我们的急救模式就是将移动监护室送到病人身旁。”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主任、本次大赛的裁判长蒋龙元说,广州急救模式规定的是“一医一护两担架员一司机”,救护车基本备齐了监护设备、抢救设施,能够提供快速的现场检查,比如做心电图、测量血糖等,给老百姓提供了较好的医疗救护条件。
拿下特等奖后,蔡建彬分享了自己的独家秘诀——在急诊工作当中,会遇到很多需要紧急插管的病人。由于插管操作既要求准度、稳度,又要求速度,所以只有认真加强急诊日常工作的培训,并勤加练习,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本次大赛的另一个亮点是新增了救护车驾驶员考核。参赛选手除了进行理论考试,还要参加驾驶操作技能考核。
本次大赛新增了救护车驾驶员考核。
赛场另一端,参赛的救护车驾驶员正在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不同车型,参加长距离倒车、窄路掉头、曲线穿桩等驾驶操作技能考核。
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主任李双明表示,救护车驾驶员不同于一般的驾驶员,从行车安全到现场环境控制,他们都承担着很重要职责。因此,救护车驾驶员技能考核时,裁判会在车里放一杯水,最后拿量杯计算水洒出来了多少,以此来判定参赛选手驾驶车辆是否平稳。
目前,广州地区院前急救网络由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和“120”急救网络医院以及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的区域急救医疗中心、急救医疗指挥机构直属急救站组成。
自1989年成立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至今,指挥机构从一个市级急救指挥中心发展到市、区两级1个中心+5个分中心(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南沙区),网络医院从最初的25家网络医院发展至144家网络医院,形成覆盖全市的院前急救医疗网络。
广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院前急救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晓辉介绍,尽管全市急救医院的规模不同、等级不同,但是要保证老百姓得到相同水平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因此,广州市组织对144家急救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同质化训练,将会更好加强区域急救网络医院的组织协调建设,实现急救团队操作标准化。
【记者】黄锦辉
【见习记者】厉思璇
【视频】厉思璇
【通讯员】穗卫健宣
【作者】 黄锦辉;厉思璇
广东健康头条